智庫與政府的關係

2015 年 07 月 27 日

作者︰葉劉淑儀女士  |  來源︰明報 

上文提到,美國的智庫在當地政府的決策上很有影響力。傾向新保守主義(neoconservatism) 的智庫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AEI)在美國對中東地區的外交政策上,向來主張採取強硬的手段應付區內的敵對勢力。小布殊甚為認同AEI 對中東政策的主張,在其擔任總統時多名AEI 學者皆在國防部、國務院等重要部門身居要職。有評論員認為AEI 的新保守主義主張對美國當時的外交政策,特別是2003 年的伊拉克戰爭,有着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力。相比之下,香港的智庫就沒有美國同業的影響力。

香港政府與中央政府不同,作風較為傳統,向來不重視政策研究。在殖民地時代,政策的制定多由在港的英籍高官徵詢過英廷的外交和聯邦事務部(Foreign and Commonwealth Office)的同意後制定的。最近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舉行了一場關於公務員合作社樓宇重建的公聽會,會上有退休公務員提交一些合作社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成立時的政府文件,從中可以看到一些當年港英高層決策過程的端倪。當年儘管公務員組織合作社建屋乃港府內部涉及員工福利事宜,仍需英廷批准。可見殖民地年代,不少政策的制定,仍牢牢掌握在英廷手裡。

港府官員較側重於執行政策。李彭廣博士曾提到倫敦大學的亞非學院,在日不落帝國時期,專門為英國政府培訓外交及殖民地人才,可見培訓殖民地政治人才的機構仍集中於英國本土。直至八十年代,時任港督衛奕信爵士有感香港缺乏政治人才,故成立了中央政策組(Central Policy Unit)。該組的第一任首席顧問是有「魔僧」之稱的顧汝德(Leo F. Goodstadt),自1989年履新起,為兩任港督出謀獻策,至回歸前卸任。顧汝德當年上場後,政府高層帶着他向各政策科及資源科的官員介紹他本人時,他已向各官員表示中央政策組只集中做政策研究,不會參與決策過程。

其實當時的公務員對中央政策組並不重視,因政務官們對各自負責的政策範圍相當熟悉,不相信一個外人能提供什麼獨到的建言,只擔心他與港督關係密切,會在港督面前參大家一本。中央政策組資源少,發表的研究文件沒有約束性,該組實質作用不大。相對而言,中央政府對智庫的重視程度則大得多。中央一些較大的部門都有自己的智庫,稱之為「內腦」。下篇將介紹內地智庫發展的情况。

Copyrights © Savantas.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