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香港經濟發展策略

2015 年 08 月 10 日

作者︰葉劉淑儀女士  |  來源︰南華早報 

2013年9月,習近平主席出訪哈薩克斯坦時提及"絲綢之路經濟帶",其後一個月又在印尼提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構想。中國"一帶一路"戰略提出後,在香港並未喚起很大的關注。直至後來亞投行成立的消息傳開,支持有關計劃的民間組織才開始如雨後春筍般興起,相關講座及研討會亦越來越多。

香港明顯應該加入亞投行,形式可參照本港在亞洲開發銀行的參與辦法。

政府官員肯定已經正在幕後研究香港參與亞投行的形式,同時就本港如何受惠於國家這個最新的宏大戰略,徵詢商界領袖意見。但除此以外,難望特區政府在推動香港參與“一帶一路”方面發揮更積極的領導作用。

如果財政司司長的說話代表政府的金科玉律,那麼我們可以預見,在規劃香港如何參與“一帶一路”方面,港府將會避免扮演主要角色。

在近期一個有關“一帶一路”的國際論壇上,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再次搬出政府 “自由市場”策略的陳腔濫調,他強調我們 “必須遵從市場運作,讓市場來決定如何最有效地配置資源,爭取合理回報和謹慎管理風險。政府應擔任促進者的角色,只有在市場運作遇上困難的時候,才會扮演更積極主動的角色。”

財政司司長的論述是典型的“罐頭”用語,負責撰稿的官僚並沒有思考這種論述是否仍然真確或切合現今時勢。究竟香港政府是否一直只靠市場來決定如何最有效地配置資源、追求合理回報?

若論審慎理財及規避風險,港府的確功不可沒(儘管這對於需要更多增長動力的經濟而言,不一定是好事)。然而,港府肯定並非從沒干預市場或直接分配資源。

就挑選市場優勝者而言,港府表現可謂乏善足陳,而且不時反其道而行,挑選了不少“失敗者”。啟德郵輪碼頭正是一例。碼頭樓高三層,全長850米。自從海洋水手號首次停泊後,這座在啟德海濱延伸的蛇型建築物,使用率低,未見受港人或旅客歡迎,觸發越來越多的質疑。

對本地人而言,郵輪碼頭的位置及設計欠佳,要前往其中的食肆、免稅購物區、天台公園以及單車徑均欠便捷。由於交通配套不足,郵輪碼頭一直只能吸引少數本地訪客。大堂及購物區水靜鵝飛,可證郵輪碼頭缺乏吸引力。

儘管停泊啟德的郵輪數目為開幕時的兩倍,數字仍然偏低,而且碼頭在冬季基本陷入“冬眠”。碼頭造價82億港元,越來越多納稅人回想起來不禁質疑,究竟港府為何決定用公帑押注,冒險發展 “郵輪樞紐”。

相比地中海、新加坡乃至上海,香港缺乏成為郵輪樞紐的優勢,因為郵輪航線往往要有多個靠岸日,讓旅客沿途在不同地點登陸觀光,而距離香港最近的南方或北方港口,均需要數日航程。最近,有原定前往大阪的郵輪為避過颱風,改為停泊越南,足以說明香港在南中國海岸的地理位置不利。

即使停泊本港郵輪數目有所增加,郵輪碼頭的回報是否值得大手筆投資,還是不無疑問。郵輪旅客上岸,一般不會入住酒店,而且購物觀光時間有限。地中海港口,例如意大利的波西塔諾或陶爾米納,遊覽一日已經足夠。香港則不然,擁有精彩多樣、引人入勝的歷史及自然景點,值得遊覽兩至三日。

郵輪旅客的人均消費,難以及得上會議展覽及獎勵旅遊業(MICE)的旅客。

更令人困擾是,政府為建啟德郵輪碼頭,不但耗費82億港元,而且枉撥7.6公頃臨海優質土地,這幅土地原本可作更佳的用途。在香港這樣一個求地若渴的城市,這種錯誤資源配置所帶來的機會成本,實在不能原諒。

誰說政府不參與資源分配?只是港府沒有對香港未來發展考慮透徹,未能提出整全的願景,因而未能明智地分配資源罷了。

來源:南華早報

Copyrights © Savantas.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