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 08 月 17 日
作者︰葉劉淑儀女士 | 來源︰明報
最近新世紀論壇及新青年論壇發表了一份關於香港大學畢業生收入增長的研究報告,報告指出在按通脹及樓價指數調整後,不同年代的大學生無論在起薪點或者上流加薪的速度,均明顯下降。
此研究選取在1964 至1993 年間出生具大學或大專以上學歷人士的收入數據,並以五年為一個世代加以分析。研究發現,若將每一個世代於25 至29 歲及30 至34 歲時的中位收入作比較,第一代及第二代皆有可觀的增長,第二代的增長更達137.6%。可惜第三代及第四代就沒有那麼幸運,兩代皆經歷負增長。
報告亦發現,愈年輕的世代,就有愈高比例的勞工在25 至29 歲時擁有大學或以上學歷。第一代只有約一成,但到第五代已有近半數人擁大學或以上學歷。大學生多了,但高技術職位增長卻追不上。在1993 至2013年間,高技術職位增長與大學學歷勞工增長存在34,100 人的落差。找不到高技術職位,大學生們只好轉戰低技術崗位。在1993 年從事低技術崗位的大學學歷人士只佔整體的9%,到2013 年已上升至14.6%。
現代的大學生佔整體勞動力的比重大了,但他們的收入卻沒有明顯改善。在1993 至2013 年間,收入最高10%的大學生的收入下跌了7.6%,整體中位數收入在二十年間僅上升了2.3%。此外,愈年輕的世代起薪點則愈低,第六代的中位起薪點比第二代下跌了17%。
回想起與我同年代於港大畢業的校友,如蘇澤光、梁錦松、馮紹波、馬時亨等,到今日大多已名成利就、腰纏萬貫。我於1972 年在港大畢業,當時大學畢業生人數稀少,是勞動市場裡的天之驕子,加入私人機構後較容易晉升至管理階層。他們到今日大多已擁有一定的資產及物業,亦能為子女提供優良的教育。一些選擇加入政府的校友,退休前不少已官拜部門首長,他們所領的長俸足以讓他們過着舒適的退休生活。
在全球一體化的影響下,今天的大學生面對的是來自國際間的競爭。跨國大企業如銀行、私募基金、顧問公司都採用全球招聘的模式,坐在這些公司香港辦公室的不少是在頂尖大學畢業,來自內地、台灣、韓國、新加坡等地的人才。
今天的大學生所面對的競爭確是比上一代嚴峻。我同意報告的結論,政府應重視大學生所面對的問題,並在房屋、產業及教育政策上有所作為。
來源: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