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島」與「一帶一路」(上)

2015 年 09 月 17 日

作者︰葉劉淑儀女士  |  來源︰明報 

早前在歐遊之際,曾閱讀一本「被遺忘的經典」——由英國地緣政治家哈爾福德.麥金德爵士於一戰結束後所著的《民主的理想和現實》,閱後思及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發現該書部分觀點雖然已經過時,然而可資參考之處仍然頗多,國內研究「一帶一路」的學者亦不時引述書中觀點,其可謂為「一帶一路」提供了理論基礎。

麥金德是英國雷丁大學第一任校長及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創始人之一,其提出「心臟地帶」理論之際亦被視為地緣政治學誕生之時。麥金德於書中回顧一戰的慘痛,發現一戰的發生源於兩個原因:以美國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為代表,繼承自啟蒙時代以降對人權、自由和自我實現(self-realization)的追求而掀起的現代民主革命浪潮;以及十九世紀末德國和意大利各自的統一及崛起。麥金德認為統一後的德國善用其強大的生產能力(productive power)及精細的組織能力而壯大,而由於當時世界的資源和發展機會的分佈不均,德國急需獲得與其生產能力相稱的領土和資源,加之德皇威廉二世欲挑戰大英帝國,問鼎世界霸權,最後藉詞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被刺殺一事挑起戰端,最終釀成戰禍。

麥金德觀察到德國於一戰時幾乎征服東歐地區,進而控制「心臟地帶」,即歐亞大陸中心自伏爾加河到長江,自喜瑪拉雅山脈到北極一塊九百萬平方公里的陸地。麥金德其後更描繪一幅將歐洲、非洲和亞洲連接,他稱之為「世界島」的概念,並連帶之前提出的「心臟地帶」理論,提出「得東歐者得『心臟地帶』;得『心臟地帶』者得『世界島』;得『世界島』者得天下」之論,雖於書成之際未獲重視,然而卻於冷戰時期成為美國地緣政治戰略的其中一塊基石。

麥金德對生產能力和組織能力的重視在列強醉心爭奪殖民地資源的年代可謂極具先見之明,在其後美國獲得世界霸權的過程中得到充分體現:美國的黃金早已在十九世紀的淘金浪潮下被淘盡,但仍得以在二十世紀稱霸的原因在於其善用科技促進生產能力,並大力吸收各地人才,獲得豐厚的人力資源,然後透過強大的組織能力,極大促進美國的崛起。

下期續談麥金德學說對「一帶一路」戰略有何參考價值。

Copyrights © Savantas.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