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 09 月 21 日
作者︰葉劉淑儀女士 | 來源︰明報
上文提及麥金德在《民主的理想和現實》一書中提出的「心臟地帶」和「世界島」理論,以及「得東歐者得『心臟地帶』;得『心臟地帶』者得『世界島』;得『世界島』者得天下」的理論。其中「世界島」指歐洲、亞洲和非洲; 「心臟地帶」則指位處「世界島」中央,自伏爾加河到長江,自喜瑪拉雅山脈到北極一塊近九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此書部分觀點頗為國內研究「一帶一路」的學者所引用。現時國家規劃的「一帶」指「絲綢之路經濟帶」,涉及三條以荷蘭鹿特丹為終點的鐵路,稱為「亞歐陸橋」:其中一條由俄羅斯海參崴出發,橫越西伯利亞後取道莫斯科和柏林;另兩條自中國出發,取道中亞、西亞及東歐諸國。「一路」則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由中國沿岸港口出發,經南海到印度洋,到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岸後再穿越蘇彝士運河,最後抵達歐洲的海路路線;另一支線經南海通往南太平洋。「一帶」和「一路」相結合,使中國可以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與「世界島」上的中亞、西亞及東歐各國連接,在「心臟地帶」有立足之地。
若仔細察看「一帶一路」的格局,不難發現當中的「一路」其實大致相當於19 世紀大英帝國的「帝國生命線(British Imperial Lifeline)」:由歐洲穿越蘇彝士運河後沿印度、錫蘭等地進發,經馬來亞到達香港、澳紐等英國殖民地。雖然如此,兩者除起點和終點的方向相反外,其目的亦有所不同: 「帝國生命線」旨在利用皇家海軍壓倒性的實力維持大英帝國在全球各地殖民地的統治;而「一路」則力促沿途的國家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合作,以共存共榮為目標。
《民主的理想和現實》成書於1919 年,作者的部分觀點未免受時代囿限,例如將美洲、澳洲等地視為「世界島」外圍的小島,因而未意識到「新世界」的戰略地位;以及未能預測中國的復興對世界的影響等。然而,其對德國迅速崛起的觀察(憑藉強大的生產能力及組織能力,而非資源或對民主理想的追求)卻甚精闢,而研究「一帶一路」戰略或其他相關的地緣政治問題也提供了極佳的基礎,是一部值得一讀的「被遺忘的經典」。「一帶一路」對下一個世紀的地緣政治可謂影響深遠,不知屆時人們又會作何評價?
來源: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