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選戰後感言(一)

2015 年 11 月 30 日

作者︰葉劉淑儀女士  |  來源︰明報

萬眾期待的區議會選舉已於11月22 日舉行,結果塵埃落定。選舉前,很多預測或分析都是關注,去年的佔領運動及本年中的普選特首政改方案遭否決這兩件大事,會對區議會選舉有什麼重大影響?民情民心將往哪裡走?會否像2003年那樣,廿三條爭議把民意一面倒推向反政府的一方?

選戰前,有民調指今屆選舉投票率會偏高,而根據傳統分析,通常投票率高都是對泛民有利的,今屆的情况也是這樣嗎?

結果,11 月22 日的投票日,出現了史無前例的區選最高投票率47%,比2003 年的區選投票率44%高出3%。首十個最高投票率*的選區,例如荔枝角中(64.67%)、麗港城(63.32% ) 、海怡東(62.25%)等等,投票率均高達五成甚至六成多,那幾乎是立法會選舉的水平。而這十個選區中,新民黨有代表出選的佔了五個,分別是海怡西(62.83%)、馬灣(60.88%)、康怡(60.84%)、愉景(60.25%)及秦豐(60.10%),以上這些地區都爭持激烈,市民的投票取態似乎超越了地區層面,而是政治立場、意識形態之爭,建制泛民互有勝負,有些地區的候選人得票率只相差約1%,反映選民對佔領運動及政改方案的取態兩極化,社會非常撕裂。由此可見,高投票率也不一定對建制不利,哪一方都不能說自己是大贏家。

選舉前一段日子,即使有政黨把鉛水事件、TSA 存廢、防貪條例等操作成選舉議題, 卻沒有「炒」得很熱,社區表面上很平靜,但高投票率正正反映,原來市民對於社會上的重大問題仍然放不下,社會上很多問題仍未解決,市民心中累積了怨氣,選擇用選票來表態。

這些不滿情緒代表着什麼呢?我認為代表着社會上的深層次問題,例如貧富懸殊、年輕人欠缺向上流動的機會, 他們沒有資源,反對既得利益。市民不滿現狀,不滿政府施政,建制政黨當然首當其衝。新民黨不會因為選票而為反而反,但現實上的確有些社會問題不是政黨層面能夠解決的,我們能做的,就是以加倍的誠意,向市民解釋我們的立場及理念,希望市民明白,我們並非空叫口號,而是真心服務香港。

*計算只包括有效選票

來源:明報


Copyrights © Savantas.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