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選回顧與前瞻:少壯派進議會 港政局將有何變數?

2015 年 12 月 02 日

作者︰葉劉淑儀女士  |  來源︰南華早報

選舉備受矚目,一般被視作民意的風向標,這亦不無道理。在民主國家,選舉決定政府的去留。在半民主的香港,雖然選舉不能令政府下台,但選舉結果(特別是立法會選舉)決定建制陣營在立法機關的版圖,從而影響政府在任期內成功落實議程的機會。

立法會選舉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區選作為其前奏,能夠揭示市民對社會及管治狀況的想法,而且建制、泛民在區選所得議席的分布更會直接左右立法機關的勢力平衡。

2003年,香港遭受沙士打擊,政府嘗試就國家安全立法鎩羽而歸,加上樓價暴跌,結果建制陣營在區選大敗,第一大黨民建聯失去三分二議席。

今年,香港經歷長達兩年半的行政長官選舉辦法爭議,以及79日的佔中運動,論者都密切注視歷史會否重演,建制陣營會否受到重挫。

區選之前,民調專家都預測投票率會較往屆高。在香港,傳統智慧認為,高投票率不利建制陣營。

11月23日凌晨是真相揭盅的時刻。投票率達到四成七,為歷屆區選新高。在十個爭持最激烈的選區中,投票率更高達59.87%至64.67%不等。然而,建制、泛民今次算是互有輸贏,打成平手。在很多選區,得勝者僅以些微票數差距當選,無疑反映了社會嚴重撕裂。

整體而言,兩邊陣營有得有失,但議席分布跟以往大致相若。

雖然高投票率對建制陣營並不一定是壞事,但從其他方面看,歷史確實重演。在一些長期屬於泛民陣地的選區,尤其是港島,即使候選人只是最近才出現,或者地區政績有限,選民仍然會依據意識形態投票。

鑑於今次投票率創新高,以及選民(尤其是在中產選區者)傾向按政治立場投票,相信來年立法會選舉的投票率會破紀錄,而長久以來泛民、建制所持議席的「六四比」目前亦不會改變。

另一個備受關注的焦點是:佔中之後,究竟是「藍絲帶」還是「黃絲帶」陣營取得上風?

上月的選舉在表面風平浪靜的氣氛下進行。不論是鉛水事件,還是爭取廢除備受批評的全港系統性評估(TSA,即教育局為追蹤學生學習進度而設的一連串考試),都未能助泛民煽起社會情緒。熾熱的政改爭議在地區層面幾乎無人提及。兩大陣營都避免提及佔中這個重大題目,沒多少候選人敢以此極具爭議的事件作競選議題,而精明的選民亦未有透露佔中如何影響他們投票。因此,要在點票之前猜測選民的取向,幾乎是不可能。

點票完成後,的確有大新聞。新界東立法會議員范國威領導的新民主同盟取得最高當選率,16人出選,15人當選。眾所周知,范國威主打「港人優先」(但未有定義「香港人」意指為何)及「香港本土主義」。然而,今次選舉,新民主同盟避免採取歧視新移民的手段,而是派出更年輕、更勤力和敢言的候選人出戰。

與此同時,所謂「傘兵」的崛起也出人意表。「傘兵」並非全是年輕人,他們在選舉前不久「空降」,宣稱缺少資源。「傘兵」打著代表弱勢社群及對抗既得利益的旗號,其中八人成功擊敗知名度較高的立法會議員,或具有精英背景的對手。部分人承認曾經參與佔中或衝擊立法會。

「傘兵」抬頭其實是佔中運動的延續。兩邊陣營均有高知名度的資深區議員因此下馬。

「傘兵」冒起,背後因素跟癱瘓本港79日的佔中同出一轍: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社會向上流動空間大減,香港和中國內地實力此消彼長,種種現象令部分港人對建制感到憤怒。

選民決定將這些弱勢候選人和少壯派送進議會。選民同情弱勢、支持青年、追求轉變,肯定為將來政局發展提供了一些線索。

來源:南華早報

Copyrights © Savantas.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