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大支柱寒冬 港更需一帶一路

2016 年 02 月 02 日

作者︰葉劉淑儀女士  |  來源︰香港經濟日報

2016年伊始,各項經濟數據似乎不大理想。觀乎去年一些統計數字,今年香港傳統支柱產業中的旅遊業和貿易業都不容樂觀。

旅業結構性衰退 衰過沙士

正如去年年尾在本欄提到,本地旅遊、零售業進入了衰退期,而這次衰退是結構性而非季節性的。

有業界者人士更形容目前環境「衰過沙士」,因為多項外圍因素都對香港的旅遊、零售業不利:歐洲經濟持續疲弱,內地經濟放緩,人民幣兌港元轉弱等等,均削弱旅客來港意慾。

上周立法會會議(一月二十七日)上,姚思榮議員問及如何推廣旅遊業,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回應時說會「重塑香港旅遊形象的定位」。可惜局方目前只提出數個新項目,例如位於金紫荊廣場的動漫角色展示區、「光‧影‧香港夜」、中西區的「大館」以及將在十月舉行的國際汽聯電驅方程式錦標賽,業界人士認為計劃零散,效用有限。

至於香港的貿易數字亦令人憂慮。香港是細小而開放的經濟體,貿易是我們的經濟命脈。過去多年,本港貿易總量達到GDP三倍以上,而且年均增幅高於全球,但在2015年,本港貿易總額按年卻倒退了3%。香港貿易總額下降,主要原因是對傳統主要貿易夥伴的進出口減少,其中對東亞傳統市場的出口貨值跌幅尤為明顯,根據統計處最新數字,相較2014年,2015年香港對台灣、韓國、日本的出口分別跌18.0%、12.8%和6.6%。

內地成本上升 香港貿易見危

香港上一次錄得按年貿易總額倒退是在2009年,即全球金融海嘯之後,不過那一次香港貿易總額的跌幅(11.8%)還是略小於全球跌幅(12%),但按世貿組織估算,去年全球貿易額其實有2.8%增長,故此香港的情況值得深入研究。

有分析認為,這個現象並非單受周期性經濟變化所影響,而是源於結構性的變化。內地經香港轉口的加工貿易貨品佔我們出口極大的比重,然而,隨着內地生產成本上升,不少跨國企業將生產基地由內地遷至成本更低的東盟或南亞國家。

例如:微軟關閉在中國的兩間廠房,將生產設施遷往越南;蘋果代工廠富士康面對中國工資上升和勞資糾紛,計劃在2020年於印度興建12座工廠;各大成衣品牌把愈來愈多的定單改為投給越南、印尼等地,就連為日本便服品牌UNIQLO、美國大型百貨公司Nordstrom等製衣的港資廠商Lever Style也已把部分生產綫移到越南和其他東南亞國家。

內地在低增值製造業的競爭力逐步減弱,加工貿易重心轉移,香港作為內地的重要轉口港,貿易表現難免受到牽連。

中國為應對這些轉變,一方面致力鼓勵「雙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推動內地產業升級轉型,一方面透過「一帶一路」輸出產能,與沿綫國家合作建設工業園區、進行技術合作。當然,這些都是長遠的國策,並非一年半載能夠見效。

配合一帶一路 再定位關鍵

香港亦要尋找新的增長點。「一帶一路」以基建先行,將產生大量資金需求,最先能夠參與的明顯是本地金融業,而隨着內地大型企業走出去,也需要香港的法律、顧問及其他專業服務。至於其他行業和中小企要直接參與,的確尚待時日。未來一兩年,特區難免面對貿易衰退,以及貿易衰退所導致的職位流失。

不過,值得留意的是,盡管去年香港整體出口數字下降,輸往越南、印度的出口貨值卻分別錄得14.7%和8.1%的升幅。固然,香港在新興市場的出口增長目前仍未能抵銷在傳統市場的出口減少;但從這些數字可見,香港向「一帶一路」發展,不只是配合國家的發展策略,也是香港貿易形勢所趨。

隨着國家與「一帶一路」沿綫國家合作日益緊密,以及香港與東盟進行的自由貿易談判快將完成,只要香港繼續積極發揮「背靠祖國、面向國際」的優勢,貿易在中、長期還是有望重新定位,恢復增長。

來源:香港經濟日報

Copyrights © Savantas.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