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器確可貴,瑚璉亦不菲

2016 年 02 月 26 日

作者︰葉劉淑儀女士  |  來源︰明報

考試及評核局最近公布2016 年文憑試日校考生報考各科目人數,以及2015 年考試統計數據。由於出生率持續下降的原故,2016 年日校考生人數只有57,162 名, 除了延續自2012 年起的跌勢外,亦是首次跌穿60,000 大關。

比較2013 年至2016 年日校考生報考和應考科目數量的百分比,可見雖然局方在總結新高中學制中期檢討時鼓勵學生選修三科,但現實卻是選修三科的考生百分比自2012 年的27.3%大跌至2016 年的16.3%,而選修一科和兩科的百分比則分別由2012 年的7.34%和64.3%升至2016 年的12.2%和69.1%,反映考生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和同時應考中文、英文、數學和通識科的情况下,對選修科目多寡的取捨。

在這種選修較少科目的考生百分比日趨上升的情况下,到底各選修科目的報考或應考百分比如何? 根據2013 至2016 年的數據,若以趨勢線(Trend line)分析,則以生物和化學科的升幅最為顯著,兩者均升約2%,而兩者亦分別高踞最多考生選修科目排行榜的第二、三名;物理和世界歷史科則呈約1%的升幅。在考生選修較少科目的情况下,這些傳統的文、理大科的報考百分比上升,實在情理之中。至於我一直關注的中史科則呈約0.4%的升幅,報考百分比在10%左右徘徊,雖然未算太差,但尚有改善的空間。

較令人擔心的是數學M1 和M2 的選修百分比。自2012 年起至今,數學M1 和M2 的選修百分比趨勢分別下跌約2%,其中M1 的選修百分比由2012 年的約8% 下跌至今年的約5.6%,而M2 則由2012 年的約9.7%下跌至今年的約8%。在講求大數據和創新科技的今日,愈來愈少學生修讀高階數學的問題勢將影響香港未來數十年的發展能力,亦會影響其他需要高階數學知識(例如工程科系、科學研究等)的行業的發展,必須正視。

《論語》記載孔子將子貢喻為「瑚璉之器」。瑚璉是古代祭祀時盛載黍稷的尊貴器皿,比喻人有特別的才能,堪當大任的專才;孔子亦曾嘗言「君子不器」,認為君子應為通才。然而,人的時間和資質有其極限,所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尤其在資訊爆炸的今日,能成真正通才者實屬鳳毛麟角。通識科培養通才的目的雖好,卻也應預留足夠空間予在某一領域有特殊天分者發展其才能。局方應將通識科轉為選修科,使社會可兼得不器和瑚璉之才,以創造更美好的將來。

來源:明報

Copyrights © Savantas.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