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規劃未能協助弱勢學校學生(下)

2016 年 03 月 24 日

作者︰葉劉淑儀女士  |  來源︰明報

上期談及弱勢學校於推行生涯規劃時所面對的困境。事實上,由於新高中學制的設計,學生在必修中文、英文、數學和通識科外,多只會再選修兩科,以集中精力考取足以入讀大學的成績。由於大學選科與高中所讀科目有所關聯,因此學生需要面對中三「揀錯科」而導致無法加入自己有志投身的行業的風險,使有效的生涯規劃更形重要,而這並非單靠撥款就能解決的問題。

有見及此,我於一年前建議政府牽頭成立由約千名各行業翹楚組成的「生涯規劃大軍」,分批輪流到各校舉辦講座和推動師友計劃。如此,則無論強勢或弱勢學校的學生均有機會接觸官員、銀行家、工程師、科學家、創業家、測量師、紀律人員、傳媒人、律師、醫護、機師、機艙服務員、設計師等,從而獲得第一手資料,對規劃職業路向大有裨益。由於「生涯規劃大軍」人數眾多,故此每名「軍人」需要額外投放的精力並不多,亦可拉近各行業與下一代的距離,增進相互了解,達至雙贏。可惜到目前為止,政府仍未回應我的建議。

所幸的是社會已經嘗試推動類似的計劃。據悉,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已聯同中文大學和浸會大學,於去年4、5 月時啟動為期5 年的「賽馬會鼓掌.創你程計劃(CLAP forYouth @ JC)」,透過結合學校、非政府組織、不同職業背景的義工、商界、網絡資源等力量,協助15 至21 歲在學或待業待學的青少年規劃前路。我衷心祝願該計劃能取得成功,協助青少年規劃前路。

《禮記》云: 「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時則傷世;事者,民之風雨也,事不節則無功。」意指教育有如季節,若不適時則會傷害社會;而制度有如風雨,若無節度則難見功效。教育局未能適時為弱勢學校的學生提供有效生涯規劃,導致他們面對的升學和就業壓力陡增,是為「教不時」;而局方現時在制度上為學校推動生涯規劃的支援以資助為主,而未能解決弱勢學校面對邀請不同行業義工的機會和能力匱乏的困境,是為「事不節」。

學生自殺的原因不單因為升學和就業壓力,但該等壓力卻是導致學生走上絕路的其一元兇。希望政府能檢視現行推動生涯規劃的政策,盡早解決弱勢學校面對人才匱乏的困境,為青年開闢一條充滿希望的道路,走向美好的將來。

來源:明報

Copyrights © Savantas.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