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教育的迷思

2016 年 04 月 08 日

作者︰葉劉淑儀女士  |  來源︰明報

近日,社會的熱門話題是「減壓」:多名議員均在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上跟進學生面對功課過多的問題。我同意若小學要求學生在一日內完成20 多項功課實屬無理,但若如部分議員建議般實施「零功課」政策,又是否恰當?

其實,功課本身並非問題,其質素和分量才是問題:如果學生一日必須完成二十多項重複抄寫題目和答案的功課,那麼學生必然覺得功課沉悶和無甚意義;但是若學生一天只需完成兩三項可以啟發他們思維、訓練基本能力的功課,則他們既能於合理的時間內完成功課,獲得克服困難的滿足感,亦有足夠時間玩耍,做到學習和遊戲兩不相誤。因此,倘若學校能控制功課的分量和質素的話,功課並不會使學生無法獲得一個快樂的童年。即使在小學階段相對輕鬆,相較而言更着重運動和戶外活動的美國,學校和家長仍然十分重視訓練小孩的閱讀能力,有能力的家長甚至會花時間和小孩一同閱讀,以確保小孩在成長的過程中能掌握基本的閱讀能力。

除了功課外,香港的考試和評估制度亦時常受到批評,指其對學生造成壓力。然而,考試和評核幾乎是人生必經的考驗,避無可避:到外國升學要考TOEFL、IELTS 等英語水平試, 亦要考SAT、GRE、GMAT 等入學試;大學畢業要考結業試;想成為律師、醫生、會計師者必須應考執業試;而隨着知識型經濟的發展,連美容、旅遊等行業亦會陸續推出評核和考試,應試壓力可謂如影隨形,無處不在。因此,若在整個小學階段實施「零功課」政策,則學生可能因為日久而習慣了「零壓力」的溫室環境,待一出社會,面對無處不在的壓力時,便可能無法應對而出現情緒低落甚至崩潰的情况,後果堪虞。

恰當分量和程度的功課,對於學生在成長階段學會應付壓力有所裨益,故而不應輕言廢棄。當然,要使學生在學業和遊戲之間取得平衡,還必須得到家長和學校的合作:家長幫子女報讀興趣班時,必須考慮子女自身的志趣所在,亦要預留足夠時間供他們休息和玩耍,以貴精不貴多、貴志趣不貴功利為原則;學校在規劃整體課業分量時,宜鼓勵各科教師互相協調,使學生每日只需完成適量的功課,同樣以貴精不貴多為原則。希望各方可以持平的態度看待此問題。

來源:明報

Copyrights © Savantas.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