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獨主張難經現實考驗

2016 年 05 月 07 日

作者︰葉劉淑儀女士  |  來源︰南華早報

港獨這個想法最初由一個名為「我是香港人連線」的網站在2004年底提出。網站提倡通過公投,建立獨立的「香港國」。由於當時中國內地與本港關係尚算穩定,網站未有吸引多少公眾注意。

2011年起,陸港關係開始走下坡。大批內地孕婦來港產子,以及涉及嬰兒配方奶粉和其他日常必需品的水貨活動急增,導致一些擾亂社會的情況,令兩地人關係緊張,因而衍生出一批激進本土組織,以維護本土利益作旗號,進行反內地示威。有人更高舉港英旗,在中環解放軍軍營外示威,挑戰中國主權。

隨著行政長官普選爭議,港獨主張逐漸抬頭。2014年,香港大學學生會刊登了一系列主張「香港民族」自決的文章。近月,提倡港獨的人加大力度鼓吹其意識形態,接連推出更多聲明。

今年3月,香港大學學生會發表《香港青年時代宣言》,要求在香港建立獲聯合國認可的民主獨立國家,以及通過公投制訂新憲法。約莫同一時間,公民黨提出「本土、自主、多元」宣言。一個月後, 一批自稱泛民「中青代」的人士發表《香港前途決議文》,支持「內部自決」以及就本港政治地位與北京談判。可以預見,香港前途、自決甚至獨立很可能是今年9月立法會選舉一大議題。

其實,不論用上「自主」、「自決」還是「獨立」等字眼,這些組織的主張基本同出一轍。他們的目標是,脫離《基本法》的規範,重新定義香港永久性居民的資格,重新界定誰有管控內地同胞進入香港的權力,以及尋求新的政治地位,讓香港「命運自決」。很明顯,這些論述受到一些提倡以共同文化及社會身份定義民族的政治學者所影響。

那些提倡港獨的學生,對本港現狀極為不滿。他們對本港社會及經濟不平等的種種控訴,很多是可以理解和合理的。這些學生作為年輕人,大膽要求與北京談判,爭取更自由、更獨立的政治地位,可以理解。不過,他們的構想實在經不起現實的考驗。

現實跟港獨倡議者所幻想的完全不同:回歸之前,香港從來就沒有「自主」或者「自由」過。當年,港人的地位及居留權,是由英國國籍法界定。正正就是英國政府,透過1981年的國會法案以及1986年的樞密院令,剝奪了在香港英籍人士的居英權,取而代之是英國國民(海外)(BNO)這個殘餘身分。

當年亦是港英政府,與中國當局展開磋商,以通過單程證每日配額,控制內地同胞入境數目。為方便家庭團聚,港英政府更尋求將配額由每日75個,逐步增加至150個。

所有曾參與入境管制事務的人士都明白,內地與本港大小懸殊,港府要管理好邊境,內地的配合是必不可少的。

老一輩的港人都知道,英國人管治香港,所倚靠的是儒家價值觀。至於人權、自由、民主、平等機會、個人私隱以及公眾知情權等,只是在英國殖民管治的最後10年,才被添加到本港的「核心價值」。

有指廣東話和繁體字在港人日常生活佔主導地位,應以此界定香港文化。長久以來,香港致力推動「兩文三語」政策,而且為了維持我們國際金融及商業中心的優越地位,英語水平十分重要。只強調廣東話和繁體字,明顯有悖於上述事實。

本港「高度自治」的各項元素在《基本法》獲得充分保障—— 我們有單獨關稅地區地位,能夠保留自己的貨幣、船舶登記,並能自行談判民航權利。凡此種種,全賴兩個決定香港命運的主權國支持,才成為可能。

無論喜歡與否,現實是香港的命運始終離不開中國。我們的經濟發展與國家休戚與共。政治分離不單是720萬港人的事,也是全國14億人民的事情。香港一旦「跳船」,將喪失所有生活必需品、商貿業務和防衛屏障。學生或許天真,但那些成年人理應覺醒。

來源:南華早報

Copyrights © Savantas.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