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與世界經濟的發展(上)

2016 年 06 月 01 日

作者︰葉劉淑儀女士  |  來源︰明報

美國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前主席、史丹福大學經濟學系教授及胡佛研究所資深研究員Michael Boskin 在《胡佛文摘》(Hoover Digest)撰文討論自2008 年經濟大衰退(Great Recession)以來的世界經濟走勢。文章首先指出在大衰退發生前15 年,美國經濟曾經歷兩段短暫而溫和的衰退和兩段強勁而長期的增長,而自1980年代早期開始,美國亦出現一場前所未見、長達25 年的強勁經濟復蘇。然而,自大衰退之後,美國的經濟一直反覆,於過去10 年間,並無出現連續3 季或以上,超過3%經濟增長。雖然低油價對消費者有所幫助,但該利好因素被強美元抵消。

美國以外,歐洲和日本的經濟表現亦乏善可陳:歐洲經濟雖然重回增長的軌道,但速度極其緩慢;日本政府雖然極力推動經濟復蘇,但收效甚微。至於向被視為世界經濟增長引擎的「金磚四國」經濟亦面對壓力:中印的經濟增長放緩,俄羅斯和巴西的經濟更出現萎縮。中國政府曾召開高層會議,商討如何克服工業產能過剩和地產庫存過多等長期問題,亦考慮到中國經濟可能會出現「L 形」增長,步入經濟增長放緩的時期。有中國經濟學家亦指出中國經濟已不能再經受太大的刺激,以免出現資產泡沫,加重人民幣的貶值壓力,進而引發系統性的經濟危機。

有見及此,不少極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家均質疑由於投資額不足或對科技創新的投資的回報不斷減少,導致全球經濟出現一種「不上不下」的增長模式,並成為世界經濟的新常態,導致生活水準(living standards)無甚增長。美國前財政部長及聯邦儲備系統主席前候選者之一Lawrence Summers甚至將此現象稱為「長期增長停滯」(secular stagnation)。

然而,事實是否如此?Boskin 指出經濟增長約相等於總工時增長和生產力增長之和。生產力受資本投入、科技創新和勞動力的知識量三個因素影響,而當生產力增長1%時,下一代的生活水準將有約33%增長,效果顯著。根據Boskin 研究,科技創新對七國集團(G7)自二戰後的生產力增長效果至為顯著,故此對科技創新的投資的回報其實未必有所減少。因此,部分經濟學家將近年美國經濟增長緩慢的問題歸咎於科技進步不足。

當然,有不少人不同意上述見解,認為仍有大量的科技創新促進經濟發展。下期將繼續探討科技創新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來源:明報

Copyrights © Savantas.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