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 06 月 07 日
作者︰葉劉淑儀女士 | 來源︰香港經濟日報
香港經濟持續放緩,本地零售額至4月連跌14個月,旅遊業4月按月雖有輕微回升,但仍比去年同期少12.6%;各行各業傳出不利消息,例如翠華發出盈警、東亞宣布大規模裁員,形勢不容樂觀。
全球經濟放緩 傳統措施失效
經濟放緩並非香港獨有現象。曾與耶倫(Janet Yellen)競逐聯儲局主席一職的薩默斯(Lawrence Summers)指出美國正面對長期增長停滯(secular stagnation),內地「權威人士」亦指國家將走向「L型發展」。過去20多年,中國經濟是全球經濟發展火車頭。隨着內地經濟增速減慢,對世界其他地方都造成影響。
面對經濟放緩,政府傳統的政策回應不外乎兩種--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由於聯繫滙率的關係,香港息口調動空間不大,再者從日本、歐美等地經驗可見,反覆減息或進行量寬對刺激經濟的作用有限。
財政政策方面,香港政府奉行「大市場、小政府」,以「公共開支不超過GDP 20%」為理財法則,故可用政策措施或工具相當有限。其中投資基建項目是港府慣用措施,例如上任特首曾蔭權提出十大基建,而近年政府也陸續推出新基建項目,但目前新項目審批進度緩慢:2010/11至2014/15年度,財委會每年平均審批的新工程項目總額約740億元;但本年度財委會至上月中只審批112億元新項目。
內地增長減慢 港靠創科謀出路
另一特區慣用財政手段是推行稅項或費用減免及提供一次性額外福利開支,例如今年預算案「派糖」達388億元。此外,政府似乎缺乏良策。
沙士後,特區主要靠內地推動本地經濟。過去政府嘗試透過擴大自由行、推動醫療產業等推動香港經濟。自由行曾大幅推動旅遊、零售、餐飲等業務,甚至帶挈樓市、股市和保險。然而自由行過度發展,超出社會承載力,引起社會反彈,令政府要向雙非孕婦、水貨客、買樓客落閘,去年更要求收緊深圳「一簽多行」。自由行收緊,加上內地經濟增長減慢,香港旅遊相關行業首當其衝。金融方面,愈來愈多內地企業「班資回朝」,亦令港股大跌。
香港經濟新出路看來只剩科技創新一途。曾任老布殊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的波斯金(Michael Boskin)提供很好的觀點。波斯金指科技創新是二戰後提升發達國家生產力的主要動力。有指近年美國科技進展減慢,使生產力增速下降,他認為是因為科技創新的貢獻被低估。一來科技的發展和商業價值未必能即時反映出來;二來在某些範疇如醫療方面,科技進步給社會帶來的貢獻難用傳統的GDP來衡量。
波斯金注意到科技創新有「副作用」,令社會「強者愈強,弱者愈弱」。很多工序可用機械和人工智能取代人手,許多工種的人工也因此受壓。但他指,逃避創新是「斬腳趾避沙蟲」。
他認為政府必須給予私營企業足夠誘因,鼓勵創業、創新及對研發和人才的投資,措施包括減少官僚掣肘,提供稅務誘因,增加投資於研發,改善教育制度等。
回顧香港,今屆政府強調科技創新,值得支持,但執行上切忌「假大空」,應顧及香港的強弱項及政策令誰人得益。不少研究者指,香港創新科技的生態弱項在於技術商業化一環。
務實落地 鼓勵各行業促生產力
推動科技創新不一定只着眼於最尖端的科技,也不一定要尋求最石破天驚的發明,反而應因應香港的強弱項尋求區域合作,並務實鼓勵本地各行各業如金融、旅遊、設計、貿易等利用科技促進生產力。除了提供資助,亦應從革新相關法規(如金融科技方面的規管)、加強人才培訓等方面着手。人才培訓不但旨在令更多人投身科技創新,而且應協助不同行業的市民適應科技進步帶來的轉變。
正如波斯金所言,推動科技創新對經濟的作用並非立竿見影,而且難免有一些負面效果,但放棄創新等於作繭自縳,所以創科政策切忌好高騖遠,應力求務實落地,令社會廣泛享受到科技創新的好處。
來源:香港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