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 04 月 11 日
作者︰葉劉淑儀女士 | 來源︰香港經濟日報
上月26日,一如所料,林鄭月娥取得超過700票,勝出特首選舉。
正如選前分析,在她提交的580張提名票以外,還有多個界別屬於她的「備用票倉」,例如勞工界、港九區議會、中國企業協會;選舉前夕,民建聯和工聯會已表態歸邊;這些票算起來起碼有120張。再加上一些從曾營轉過去的商界票,得票結果合理。
團結選委與團結社會 兩碼子事
這個票數反映林鄭月娥大致團結了1,194名選委中的傳統建制派和商界,卻仍未得到泛民支持,而團結選委和團結社會是兩碼子事,後者挑戰會大得多。
這一次選舉出現了前所未見的狀況:建制派候選人之間的競爭空前激烈,而結果和港人民意之間出現差距。中央近年多次表明其委任行政長官的權力為實質任命權,而「欽點」之說更是自第一屆行政長官選舉已有之;不過,在過往幾次選舉,港人對中央最終屬意的人選似乎沒有這麼大的異議。
第一屆行政長官選舉前,中央多番明示或暗示董建華是獲得中央信賴的人選。能獲中央信任這個條件對首屆行政長官來說無疑非常重要,縱使當時也有其他候選人,但董建華的優勢明顯;再者那時候港人未有港人治港的經驗,對於誰最適合當特首,並沒有很大的意見,所以不存在港人意願被打壓的說法。
隨後在2002年第二屆特首選舉及2005年替補特首選舉,董建華和曾蔭權均於沒有競爭的情況下自動當選。2007年曾蔭權競逐連任,雖遇到泛民候選人梁家傑挑戰,但市民普遍相信具政府經驗及獲中央信任的曾蔭權是較佳人選,主流民意和中央一致,因此整個競選過程較為順利。到了第四屆行政長官選舉,出現梁振英、唐英年兩名建制派候選人競爭的局面。盡管何俊仁「入閘」,亦只有陪跑。當時輿論以「狼、豬之爭」比喻選舉,可見港人認為梁、唐兩人都非最理想人選,傾向以「食花生」的心態看這個選舉,最後由民意支持度稍高的梁振英選出,選舉結果總算是與民意一致。
累積管治經驗 多人逐鹿成常態
到了這一屆選舉,建制陣營內的競爭更為激烈,早期蠢蠢欲動的人起碼有五、六位。後來,有人因不獲開綠燈而放棄競逐,也有人在不獲祝福或鼓勵的情況下堅決參選。畢竟港人治港近20年,已經累積了一定程度的管治經驗,擔任過司局長、立法會主席等要職而自信能擔任特首的人愈來愈多。觀乎近年各地政局,可以預料,日後不僅會有更多政壇老將參選,還可能有政治素人參與角逐。這將會是中央要面對新形勢。
這次選舉還有一個弔詭之處:泛民陣營沒有派代表出選,反而選擇支持一個與他們最契合的建制派候選人;結果,曾俊華成為他們的代理人,恍如加入了反對派。故此,不少報道指中央強力介入,透過不同渠道指出誰人可接受、誰人不可接受。
選舉過程中,民情出現了意想不到的變化。曾俊華過去並非特別有個人魅力,其參選政綱亦略嫌空泛;然而,從民調到他的「集氣大會」可見,他在競選期間累積了大量「薯粉」。最終高民望落敗,顯出制度缺陷。對於「薯粉現象」,中央有需要反思其成因及代表意義。
中央在特首選舉的目標是要確保心儀人選高票當選,減少撕裂,順利施政。正如前教育局局長孫明揚在其專欄指出,中央介入愈明顯,愈影響新任特首的公信力。中央的目標只完成一部分,林鄭月娥較高票數當選,但尚未取得跨黨派支持,泛民陣營對新任持首的反對恐怕會更為激烈。
展望將來,新任特首上場後,能否開創新局面,帶領香港走出困境,就要看她本人的功力,不只是看辦事效率,還要講求面對抨擊的能力,做到跨黨溝通,以誠意爭取社會信任。
面對市民和中央的各種期望,要在尊重中央權力和維持港人高度自治之間取得平衡,需要極高的政治智慧和技巧。新任特首能否做到,我們拭目以待。
此文章於二零一七年四月五日刊載於香港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