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两极化与操练化

2017 年 10 月 03 日

上回探讨了香港幼儿和小学教育的问题,这次就谈谈中学教育。传统上,亚洲人极为重视教育,香港人亦承继了此文化传统。按道理香港在发展教育有一定优势,可惜,香港的中学教育出现明显的两极化现象,以致有部分学生失去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

香港现时约有五十所国际学校,以及约八十所直资及私立学校,这几类学校愈来愈受有经济能力的中产家长欢迎,即使学费高昂也争相为子女报读。这些学校不论硬件或软件都比一般津校优胜,例如校舍占地广阔、有一流的体育设施等。此外,学校的学生大多家境富裕,父母不但学历较高,而且有能力投放大量资源栽培子女。因此,这些学校集中了全港大部分尖子,为他们提供优良的教育和学习环境,自然成为国际教育文凭课程(IB)状元的摇篮。

另一边厢,香港约有二十八间建于六十至七十年代的「火柴盒」学校,这类学校校舍残旧不堪,部分楼龄达四十年,惟争取多年依然重建无期。 「火柴盒」学校恍如危楼,外墙和天花石屎剥落、课室风扇摇摇欲坠、要与附近居民共用篮球场等的情况已是司空见惯。再者,学生中不乏跨境学童及基层家庭子女,家庭经济条件普遍较差,他们不论在学业支援或参加课外活动方面的资源都相对匮乏。这批弱势学生可谓「输在起跑线」,所接受的教育难与富家学生相提并论。教育两极化扩大贫富学生的学习差距,但更令人痛心的是香港教育「操练化」的歪风。追求学问的真谛在于启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从而发展自己的潜能,香港教育却背道而驰。为了迎合以应试为本的教育制度,日校老师不得不催谷学生操练试题;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要到补习社继续操练。香港教育鼓吹「求学只是求分数」的问题已为人诟病多年,但教育局多年来未有正视纠正教育理念的迫切性,只着手处理如学位分配、修订课程等操作层面的问题。

眼见莘莘学子盲目地视考试为学习的终点,不少「高分低能」的学生成了香港教育制度的牺牲品,我衷心希望特区政府反思教育的本质,让香港的教育制度早日重回正轨。

作者: 叶刘淑仪

文章载自: 《 明报》专栏

Copyrights © Savantas.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