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兩極化與操練化

2017 年 10 月 03 日

上回探討了香港幼兒和小學教育的問題,這次就談談中學教育。傳統上,亞洲人極為重視教育,香港人亦承繼了此文化傳統。按道理香港在發展教育有一定優勢,可惜,香港的中學教育出現明顯的兩極化現象,以致有部分學生失去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

香港現時約有五十所國際學校,以及約八十所直資及私立學校,這幾類學校愈來愈受有經濟能力的中產家長歡迎,即使學費高昂也爭相為子女報讀。這些學校不論硬件或軟件都比一般津校優勝,例如校舍佔地廣闊、有一流的體育設施等。此外,學校的學生大多家境富裕,父母不但學歷較高,而且有能力投放大量資源栽培子女。因此,這些學校集中了全港大部分尖子,為他們提供優良的教育和學習環境,自然成為國際教育文憑課程(IB)狀元的搖籃。

另一邊廂,香港約有二十八間建於六十至七十年代的「火柴盒」學校,這類學校校舍殘舊不堪,部分樓齡達四十年,惟爭取多年依然重建無期。「火柴盒」學校恍如危樓,外牆和天花石屎剝落、課室風扇搖搖欲墜、要與附近居民共用籃球場等的情况已是司空見慣。再者,學生中不乏跨境學童及基層家庭子女,家庭經濟條件普遍較差,他們不論在學業支援或參加課外活動方面的資源都相對匱乏。這批弱勢學生可謂「輸在起跑線」,所接受的教育難與富家學生相提並論。教育兩極化擴大貧富學生的學習差距,但更令人痛心的是香港教育「操練化」的歪風。追求學問的真諦在於啟發學生主動探索知識,從而發展自己的潛能,香港教育卻背道而馳。為了迎合以應試為本的教育制度,日校老師不得不催谷學生操練試題;學生在課餘時間也要到補習社繼續操練。香港教育鼓吹「求學只是求分數」的問題已為人詬病多年,但教育局多年來未有正視糾正教育理念的迫切性,只着手處理如學位分配、修訂課程等操作層面的問題。

眼見莘莘學子盲目地視考試為學習的終點,不少「高分低能」的學生成了香港教育制度的犧牲品,我衷心希望特區政府反思教育的本質,讓香港的教育制度早日重回正軌。

作者: 葉劉淑儀

文章載自: 《 明報》專欄

Copyrights © Savantas.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