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新產業徵新稅 解派糖困局

2014 年 02 月 13 日

在本月底,政府將公布新一份的財政預算案。根據以往政府的做法,現在開始會陸續「放風」,測試市民的反應和進行期望管理。

司長更在網誌撰文指多年來已提供了過千億元的一次性紓困措施,似乎無法再繼續下去。筆者非常欣賞司長審慎理財的哲學和考慮長遠財政可持續性的堅持。畢竟,派錢很容易,但量入為出則很困難。

做好長期規劃 穩政府收入

自上屆政府開始,政府在近數年來不斷在有盈餘的情況下提供一系列的一次性紓困措施,包括減稅和免差餉、綜援出雙糧、公屋免租,以至到直接派錢,人人6,000元。還富於民,在財政儲備充裕和有盈餘的情況下自然是正常不過的事。不過世事不會永遠一成不變,負責任的政府是需要看穿短期的情況而考慮長期的挑戰。

明眼人都明白,政府多年來只提出一次性的措施,是因為財政收入不穩定,無能力大幅增加經常性的開支。政府的收入主要依賴賣地、印花稅和薪俸稅,而這些都極為受經濟周期的影響,再加上香港是個細小而外向的經濟體,政府對這些收入的波幅難以控制。要為公共財政提供較穩定的收入,方法主要有兩個:發展新產業和開徵新稅。

香港的支柱產業多年來仍是金融地產,以至財政收入亦依重這兩行業。所以政府不能夠只是不停研究,要大刀闊斧發展新的高增值行業。在開徵新稅上,多年前提過的消費稅、奢侈品稅等,都沒有深入探討。司長在擔心長期收支平衡時,是否也可以多加考慮新稅這棘手問題呢?

新政府上場後,特別是今年的施政報告中,大幅增加了經常性開支。例如大量增建公營房屋、填海造地、新的低收入津貼和各項安老服務的承擔。政府似乎尚未就這些額外的經常性支出提供清晰的估算和分析,以至社會大眾仍未對此有明確的觀念。筆者期望在預算案可以有更多的解說。

短期措施 由商界民間分工

政府的責任應該是提供力所能及的經常性服務和扶助真正有需要的人。一次性的措施只能夠是在非常情況下的特殊舉措。再者,現時社會上有很多有心人和商界也有提供一些一次性的支援予有需要人士,例如最近推出的築福香港活動,在商界贊助和政府支持下,推出了一些活動給不同年齡的有需要人士。

要善用社會上的資源,應該有更好的分工。商界和民間的力量,可以集中提供一些一次性的補漏措施,提供特別的幫助。而政府則要做好長期的規劃,以量入為出的原則盡力提供各項社會服務,這才是政府應有的角色。

來源:香港經濟日報

Copyrights © Savantas.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