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自由行挽旅業 徒飲鴆止渴

2015 年 12 月 24 日

作者︰黃楚峰先生  |  來源︰香港經濟日報

近期不少商戶提早減價促銷,大概是因為今年零售業不如往年,所以要作最後衝刺,推高營業額。今年頭十個月,零售總銷貨價值下降2.7%,明顯是受到旅客減少所累。

全球經濟不景 訪港意慾降

政府數字顯示,訪港旅客人數增長持續放緩。自今年4月取消「一簽多行」後,6月至10月期間,各月內地訪客數字都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2015年1至10月期間,非內地短途地區訪客人數較去年同期相比,亦下跌3.4%,長途地區訪客則下跌0.8%。

環球經濟不穩,歐洲經濟持續疲弱,不少國家都陷入難民及恐襲危機,削弱旅客出遊意慾。中國經濟放緩,不但令內地遊客減少來港消費,而且影響到其他國家的出口表現。宏觀經濟環境充斥不明朗因素,消費者的購買力難免下降。

同時,港元失去滙率優勢。美國經濟數據造好,港元跟隨美元走強,推高本地消費物價。反觀日本貨幣持續貶值,政府又降低消費退稅門檻,吸引更多遊客到訪消費。

國際推廣不足 未能保形象

相反,香港缺乏優惠政策吸引全球各地遊客來港,而且對外推廣不力,旅遊宣傳片缺乏連貫的故事和動人的情節,未能凸顯香港的文化精髓。新加坡及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投放大量資源,在國際媒體播放別出心裁的短片,相比之下,香港在宣傳手法及播放平台方面都有所不及。

有關香港的負面新聞也打擊了內地旅客來港的意慾。零團費及定點購物等不良手法,引起許多旅客不滿。內地訪客因被迫購物引起爭執遭打死的事件,使許多內地人擔心來港消費旅遊會有危險。今年一連串「鳩嗚」行動亦嚴重損害香港好客之都的形象。

政府當局應檢討旅遊業的規管制度,整治零團費推銷模式,挽回本港旅遊業界的聲譽。除此之外,香港可以如何拯救旅遊業?

首先,不要奢望內地改變政策,新增自由行城市。雖然此舉可能令旅客和消費數字回升,但效益未必如想像中大,而且會帶來社會成本。

因為內地旅客消費模式已經轉變。珠寶、鐘錶及奢侈品,電器及攝影器材等貨品在今年10月銷貨價值較去年同月分別跌17%和10.9%,跌幅遠超總體銷貨價值(跌3%),可見國內旅客在港高檔消費比例減少。內地大力反貪,加上具備經濟能力者現在出國購物容易,即使讓更多自由行旅客來港,也難以扭轉人均消費下降的趨勢。

自由行有代價 難輕言擴充

若內地放寬政策,只會令香港繼續依賴內地旅客。2003年開始實施的自由行和2009年推出的深圳居民「一簽多行」固然給旅遊及相關行業注下強心針。然而,旅遊、零售業務單一化,長期依賴內地人來港消費,一旦內地旅客減少就不堪一擊。如今不應重蹈覆轍。

再者,發展旅遊業要考慮社會承載力。國家人口基數大,加開自由行城市,難免吸引大批旅客湧入,某些地區的旅客承載力有限,居民的生活受到影響,會令中港矛盾升溫。

總不能到那時候又過橋抽板,要求縮減自由行城市,故對於有關做法必須三思。

要刺激旅遊和零售業,短期內最快見效的方法是舉辦一個「購物周」,由商戶(尤其是名店)聯手推出大減價,吸引遊客來港。商舖業主亦應考慮減租,降低零售商經營成本,以免約滿時因經濟不景而要劈價招租。

長遠而言,旅遊業還是要升級轉型,拓展高增值業務,例如會展旅遊(MICE),積極規劃及推廣文化旅遊,令香港的旅遊業更多元化,吸引更多國際遊客,不但減輕受單一因素衝擊的風險,而且有助維持香港作為國際城市的形象,並創造更多與商貿服務、會展博覽、創意文化相關的商機和職位,使港人的發展機會更多樣。

面臨逆境,我們更應反思,開拓新的路向。

來源:香港經濟日報

Copyrights © Savantas.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