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與世界經濟的發展(下)

2016 年 06 月 06 日

作者︰葉劉淑儀女士  |  來源︰明報 

上期談及美國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前主席、史丹福大學經濟學系教授及胡佛研究所資深研究員Michael Boskin 在《胡佛文摘》撰文討論自2008 年經濟大衰退(Great Recession)以來的世界經濟走勢,提到有經濟學家將近年美國經濟增長緩慢的問題歸咎於科技進步不足。然而,亦有論者以智能手機、大數據、納米技術、機械人科技、生物科技等為例,指出仍有大量的科技創新促進世界的經濟發展。

既然如此,為何不同經濟學家仍然對於科技創新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有不同的見解呢?Boskin 於文中指出由於科技創新的發展軌迹難以預估,而其所帶來的商業價值在很多時候亦不太明顯,故此科技創新所帶來的經濟價值或其所帶來的影響實在難以量度。以醫療產業為例,經濟學家普遍相信醫護質素的提升所帶來的經濟價值並未有確切反映在實質國民生產總值的計算結果,因科技創新而有所改善的各種醫療方法更被誤為醫療費用的上升,導致科技創新對經濟的影響被錯估。

話雖如此,Boskin 亦指出科技主導的增長有其風險:在先進經濟體,科技創新和全球化對除最優秀的員工以外的所有人的工資造成下行壓力,資本家佔國家收入的比重上升,而勞工所佔的比重則相對降低。這亦是為何各國的勞工界不時抗議經濟成果分享不公,要求政府為勞工階層提供更多保障(例如最低工資、最高工時等)的原因之一。

然而,因上述問題而採取遏制有助促進經濟發展的科技創新的政策乃因噎廢食之舉, 並不可行。Boskin 認為政府應減少官僚作風,控制赤字和國債的水平,訂立能促進資本形成的稅務政策,改革教育制度, 加強投資於研究開發(Research and Development,R&D),以提供足夠的誘因促使私人資金投放於創新、創業以及人力發展等範疇,從而推動經濟發展及提升生活水準(living standards)。

同樣道理,香港若要促進經濟發展,改善市民生活,亦需要政府繼續簡化官僚程序、改善香港教育制度、改良稅制,以促進投資和鼓勵研發。當然,由於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均面對經濟下行的壓力,故此我們不可能亦不應該期望世界經濟會有任何翻天覆地的進展。但只有持之以恆地為科技創新提供誘因,才能繼續促進經濟發展,改善市民的生活。

來源:明報

Copyrights © Savantas.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