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与学术教育应均衡发展各自精彩

2015 年 02 月 27 日

天生我才必有用。年轻人志趣各异,并非人人有意从事学术,但目前本港新高中学制仍然受文凭试主导,本质上就是大学预备班,学术教育一枝独秀,职业教育则被边缘化,「多元出路」几近空谈。 2014年,符合本地学士学位课程基本入学要求的文凭试考生只占日校考生40.4%[i],可见现今制度制造了大批受挫败者。相比海外地区,香港的学习途径还是比较单一,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本港2012年报读职业导向课程的中学生人数为6,300,占整体中学生人数仅约1.3%,远低于南韩、英国约10% ,跟不少欧洲国家逾30%的水平更是相距甚大。

图表整理自世界银行数据。

未能升读大学的毕业生由于缺乏实际工作技能,在就业市场遇上不少困难。另外不少人支付高昂学费报读副学士或文凭课程,继续以升读大学为目标,但最终往往向隅者众,前路茫茫。回顾2012年至本年1月,本港失业率约3 %,可谓接近全民就业,但15至19岁青年失业率却一直在10%至15%之间徘徊,20至24岁青年失业率亦超过8%[ii]。

职业与学术教育失衡,不但扼杀年轻人在不同行业的发展机会,更导致技能错配(skills mismatch),深受专上学生青睐的文书岗位一职难求,但同时却有大量专业技术职位青黄不接,大大不利多元产业发展。

大学不应是年轻人唯一的上流阶梯,现时以升读大学为重心的教育制度明显有待改进。因此,本文探讨德国的职业教育及训练(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VET)系统,从而思考本港未来发展路向。

职业教育是德国主流

德国「双轨制」闻名于世,具体而言就是校园、职场训练两方面齐头并进。学生一星期中有一至两日在校园修学(school-based portion)[iii],其余日子则到职场当学徒(in-company training),接受业界专家指导。业界专家会跟学校紧密沟通,确保两方面训练能互相配合。部分行业会安排学员到数间公司实习(inter-company training),给予全面培训(BMBF 2007: 8; BMWI 2012)。

德国超过六成青年投身双轨制,每年约培训150万人。课程长短视乎行业而言,一般为期2至3年。当局、雇主和工会定期审视双轨制涵盖的行业[iv],适时进行更新(modernize)或增添新的岗位,例如近年新增的市场及社会研究人员、废物管理和循环再造技术人员等,确保训练与时并进,切合市场需要。目前,受国家认可的受训岗位多达340种,可谓五花八门,各适其适(Germany.info 2012; BMBF 2007; BMWI 2012)。

企业自愿提供学徒训练名额,并受各行业的工商协会(chambers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CIC)规管。德国法律规定,所有企业均须加入工商协会[v]。因此,由工商协会负责监管职业训练的质素,有相当代表性。工商协会会先核实企业是否具备所需能力和资源,以及导师的专业资格,合资格者才会纳入职业训练登记册(vocational training register) [vi]。

双轨制门槛不高,基本上开放给所有高中离校青年,学徒中更有3.5%未取得任何文凭[vii](Lohmar and Eckhardt 2012: 133; OECD 2010: 10)。即使年轻人暂时未获取录,亦可先报读全日制职业学校、职前预备课程等,即进入所谓过渡系统(transition system)。这为年青人提供安全网,以便他们日后再报读双轨制课程(BMBF 2014: 32)。

德国当局指,职场经验能激励学员斗志,提升学习表现,并降低辍学率,让更多年青人顺利由学校过渡至职场生涯(BIBB 2015)。据EUROSTAT数据显示,2012至2014年,欧洲多国15至24岁青年失业率处于两成以上,西班牙数字超过50%,德国却不足8%,为全欧洲最低[viii]。

德国双轨制为年青人提供大学以外的出路。

图片来源:BMBF 2014: 9

成功有赖政府、院校和业界通力合作

德国双轨制成功,建基于政府当局跟院校和业界密切联系。双轨制的学校课程由州政府(Länder)负责(Euler 2013:35; BIBB 2015),而业界在职场训练的设计、考核、制订相关规定等方面扮演主要角色,为训练的内容、时间表和考核程序定下全国一致的规范。为确保课程质素,学生须完成期终考试,以取得证书(Lohmar and Eckhardt 2012: 141)。业界的参与确保课程的认受性,学员资历基本上全国通行(BMWI 2012)。

德国政府负责双轨制约57%开支(主要是学校部分),其余则由提供训练的公司负责,包括支付学徒津贴(training allowance),金额视乎业界集体谈判协议而定,每年递增,平均约为正式员工起薪点的三分一(Euler 2013: 38; Lohmar and Eckhardt 2012: 135)。业界虽然要负担一定支出,但可视之为投资人才培养,部分公司更受惠于学徒的优秀表现而从双轨制获得净收入(Euler 2013: 8)。

双轨制四通八达不愁出路

德国双轨制一大吸引力在于其发展前景。学员投身职场后,可继续考取行业资历,例如中级商业文员、工匠(master craftsman)、注册商业专家等,层层递进,最终可达至管理级别。德国联邦教育及研究部(BMBF)亦已在德国资历架构(German Qualification Framework, GQF)定明,工匠资历相当于学士学位,注册策略资讯科技专家(Certified Strategic IT Professional)则相当于硕士学位(BMBF 2014: 7)。

职业教育与大学资历并驾齐驱,不但有助毕业生薪级提升,更为年青人开辟多元出路。当局致力让双轨制毕业生衔接上大学,同时亦鼓励大学毕业生报读职训课程,提升职业技能。为促进年青人在职业训练和学术教育之间双向流动,德国当局推出一系列衔接措施(bridging measures),当中包括:

1. 2011至2020年间拨款2.5亿欧元,落实「通过教育向上流动─公开大学」行动(“Advancement through education – open universities” campaign),协助院校发制定适合不同人士(包括需照顾照庭的人士、重投校园的成年人和职训毕业生)的课程(BMBF 2014: 89)

2. 2011至2015年间推出ANKOM计划,拨款700万欧元予高等院校以推出措施,当中须包括为职业课程评级并与大学课程挂钩(accredit vocational competencies towards university courses),以支援职训毕业生衔接大学(BMBF 2014: 89)

3. 落实VerA计划,由义务行业专家担任导师(mentor),向学徒提供为期一年的一对一指导,避免学员中途辍学,并提供就业咨询(BMBF 2014: 60)

德国双轨制经验对本港有何启示,敬请留意下一篇文章。

http://www.hkeaa.edu.hk/DocLibrary/HKDSE/Exam_Report/Examination_Statistics/dseexamstat14_3.pdf

http://www.statistics.gov.hk/pub/B10100032014AN14B0100.pdfhttp://www.censtatd.gov.hk/hkstat/sub/sp200_tc.jsp? tableID=011&ID=0&productType=8

[iii] 修学内容包括学习德文、一项必修外语、自然科学、社会研究(历史、政治及经济)、数学以及所选职业的理论知识(通识教育与职业知识比例约1:2) (Lohmar and Eckhardt 2012: 138)

[iv] 目前涵盖行业包括贸易与工业、工艺、专业服务、公营界别、农业和船务,职业包括机械操作、零售及办公室管理。

[v] 详情请见商会Darmstadt IHK网站:http://www.darmstadt.ihk.de/en/servicelabels/aboutus/494818/ZF_Prakt_Bedeutung.html

http://www.darmstadt.ihk.de/en/productlabels/training/494768/voctrain.html

[vii] 德国青年一般在15至18岁完成高中,视乎所就读学校类型而定。

[viii] 详情请见Eurostat Youth unemployment rate – % of active population in the same age group.

http://ec.europa.eu/eurostat/tgm/table.do? tab=table&init=1&language=en&pcode=tipslm80&plugin=1


Copyrights © Savantas.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