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中央权力港人自治 考验林郑

2017 年 04 月 11 日

作者︰叶刘淑仪女士  |  来源︰香港经济日报

上月26日,一如所料,林郑月娥取得超过700票,胜出特首选举。

正如选前分析,在她提交的580张提名票以外,还有多个界别属于她的「备用票仓」,例如劳工界、港九区议会、中国企业协会;选举前夕,民建联和工联会已表态归边;这些票算起来起码有120张。再加上一些从曾营转过去的商界票,得票结果合理。

团结选委与团结社会 两码子事

这个票数反映林郑月娥大致团结了1,194名选委中的传统建制派和商界,却仍未得到泛民支持,而团结选委和团结社会是两码子事,后者挑战会大得多。

这一次选举出现了前所未见的状况:建制派候选人之间的竞争空前激烈,而结果和港人民意之间出现差距。中央近年多次表明其委任行政长官的权力为实质任命权,而「钦点」之说更是自第一届行政长官选举已有之;不过,在过往几次选举,港人对中央最终属意的人选似乎没有这么大的异议。

第一届行政长官选举前,中央多番明示或暗示董建华是获得中央信赖的人选。能获中央信任这个条件对首届行政长官来说无疑非常重要,纵使当时也有其他候选人,但董建华的优势明显;再者那时候港人未有港人治港的经验,对于谁最适合当特首,并没有很大的意见,所以不存在港人意愿被打压的说法。

随后在2002年第二届特首选举及2005年替补特首选举,董建华和曾荫权均于没有竞争的情况下自动当选。 2007年曾荫权竞逐连任,虽遇到泛民候选人梁家杰挑战,但市民普遍相信具政府经验及获中央信任的曾荫权是较佳人选,主流民意和中央一致,因此整个竞选过程较为顺利。到了第四届行政长官选举,出现梁振英、唐英年两名建制派候选人竞争的局面。尽管何俊仁「入闸」,亦只有陪跑。当时舆论以「狼、猪之争」比喻选举,可见港人认为梁、唐两人都非最理想人选,倾向以「食花生」的心态看这个选举,最后由民意支持度稍高的梁振英选出,选举结果总算是与民意一致。

累积管治经验 多人逐鹿成常态

到了这一届选举,建制阵营内的竞争更为激烈,早期蠢蠢欲动的人起码有五、六位。后来,有人因不获开绿灯而放弃竞逐,也有人在不获祝福或鼓励的情况下坚决参选。毕竟港人治港近20年,已经累积了一定程度的管治经验,担任过司局长、立法会主席等要职而自信能担任特首的人愈来愈多。观乎近年各地政局,可以预料,日后不仅会有更多政坛老将参选,还可能有政治素人参与角逐。这将会是中央要面对新形势。

这次选举还有一个吊诡之处:泛民阵营没有派代表出选,反而选择支持一个与他们最契合的建制派候选人;结果,曾俊华成为他们的代理人,恍如加入了反对派。故此,不少报道指中央强力介入,透过不同渠道指出谁人可接受、谁人不可接受。

选举过程中,民情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曾俊华过去并非特别有个人魅力,其参选政纲亦略嫌空泛;然而,从民调到他的「集气大会」可见,他在竞选期间累积了大量「薯粉」。最终高民望落败,显出制度缺陷。对于「薯粉现象」,中央有需要反思其成因及代表意义。

中央在特首选举的目标是要确保心仪人选高票当选,减少撕裂,顺利施政。正如前教育局局长孙明扬在其专栏指出,中央介入愈明显,愈影响新任特首的公信力。中央的目标只完成一部分,林郑月娥较高票数当选,但尚未取得跨党派支持,泛民阵营对新任持首的反对恐怕会更为激烈。

展望将来,新任特首上场后,能否开创新局面,带领香港走出困境,就要看她本人的功力,不只是看办事效率,还要讲求面对抨击的能力,做到跨党沟通,以诚意争取社会信任。

面对市民和中央的各种期望,要在尊重中央权力和维持港人高度自治之间取得平衡,需要极高的政治智慧和技巧。新任特首能否做到,我们拭目以待。

此文章于二零一七年四月五日刊载于香港经济日报。

Copyrights © Savantas.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