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研香港大湾区定位 捕捉最大机遇

2017 年 08 月 09 日

作者︰叶刘淑仪  |  来源︰:经济日报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报告中特别提到,「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

事实上,「大湾区」是珠三角发展的延伸和升级版,去年在广东省和国家的十三五规划纲要已被提出来。

内地3动力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广东省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到,要「以粤港澳大湾区为龙头……将泛珠三角区域打造成为全国改革开放先行区、全国经济发展重要引擎、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核心区、一带一路建设重要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先试区。」近几年国家多项重大战略,如一带一路和大湾区,都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举措。

世界银行2016年对中等收入的定义是人均GDP介乎1,026至12,475美元。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低收入国家发展到中等收入水平后,长期滞留在这个阶段,未能进一步提升,巴西、南非是典型例子。这些国家在发展初期依靠大量廉价劳工进行低增值的制造出口,但随着经济增长、工资上涨,失去低成本优势,若不能转型至较高增值的产业,就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有些国家尝试透过操控汇率、补助受影响行业来维持经济增长。事实证明这些方法并不奏效。南韩是少数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例子,其策略是加强教育和推动创新,令经济走向高增值。

随着经济总量增加,中国的经济增幅在过去10年渐渐收窄,自2012年起增长不过8%,于是国外有不少「唱衰」的论调,指中国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国的确面对类似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靠大量廉价劳动力进行代工生产,依赖外国技术,但基于生活水平上升、人口红利减少等因素,中国赖以成为世界工厂的低成本优势渐渐消失,受到越南、柬埔寨等地的挑战。在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前,不少国企和民企已陆续走出去,向这些地方输出产能。

早前我到捷克出席中国投资论坛,会上一位清华大学学者指出,我国有三大动力助其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第一是内需:国内市场庞大,消费者对保健、娱乐等方面的产品及服务会与日俱增。第二是城市化:2016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7.35%,并以每年近2%的速度递增,基建需求不容小觑;第三是服务业:服务业已不只是以前美国人所说frying hamburgers之类的低增值工作,法律、会计等专业服务以至资讯科技服务都是现代服务业的例子,亦是引领经济向高增值发展的重要环节。

港若闭门造车 势失枢纽地位

大湾区可在上述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广州是拥有庞大腹地的省会城市,深圳是创新科技中心,香港是国际化的金融中心,加上澳门作为中葡文化交流平台,若能加强协作,推动大湾区城市群的发展,可望使人均产值追上世界其他湾区城市群。大湾区发展对香港来说既是机遇亦是挑战。先说挑战,各城市难免有竞争,多个城市都争取成为航空、航运枢纽,例如深圳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早已超越香港,去年更在蛇口开邮轮码头。即使是香港原有的优势产业,也不可能一直是独市生意。尽管在国家金融体系全面开放前,香港在金融服务尚有明显势优势,但内地某些专业服务界别已吸纳大量内地及海归人才,迅速发展。如果香港不参与区域发展,闭门造车,枢纽地位会渐渐被空洞化。

不过,大湾区发展亦为香港带来市场机遇。近年港商打入内地市场亦有成功个案,例如顺丰,以及用AI进行P2P贷款评估、据报已成为本港首家独角兽公司的WeLab(内地称「我来贷」)。后者创办人龙沛智是港人,在史丹福进修,凭借校友网络,创业并北上发展,可说是结合香港、内地及海外优势的成功例子。

一国两制下,基于两制的区隔,香港企业和人才进入内地时还是面对一些障碍。香港应趁大湾区发展,推动港人更深入和广泛地进入内地市场。我创立的汇贤智库将与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即将合作研究香港的定位,冀做到真正优势互补,同时维持香港未来的优势。

Copyrights © Savantas.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