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與學術教育應均衡發展各自精彩 (一)

2015 年 02 月 27 日

天生我才必有用。年輕人志趣各異,並非人人有意從事學術,但目前本港新高中學制仍然受文憑試主導,本質上就是大學預備班,學術教育一枝獨秀,職業教育則被邊緣化,「多元出路」幾近空談。2014年,符合本地學士學位課程基本入學要求的文憑試考生只佔日校考生40.4%[i],可見現今制度製造了大批受挫敗者。相比海外地區,香港的學習途徑還是比較單一,據世界銀行數據顯示,本港2012年報讀職業導向課程的中學生人數為6,300,佔整體中學生人數僅約1.3%,遠低於南韓、英國約10%,跟不少歐洲國家逾30%的水平更是相距甚大。

圖表整理自世界銀行數據。

未能升讀大學的畢業生由於缺乏實際工作技能,在就業市場遇上不少困難。另外不少人支付高昂學費報讀副學士或文憑課程,繼續以升讀大學為目標,但最終往往向隅者眾,前路茫茫。回顧2012年至本年1月,本港失業率約3 %,可謂接近全民就業,但15至19歲青年失業率卻一直在10%至15%之間徘徊,20至24歲青年失業率亦超過8%[ii]。

職業與學術教育失衡,不但扼殺年輕人在不同行業的發展機會,更導致技能錯配(skills mismatch),深受專上學生青睞的文書崗位一職難求,但同時卻有大量專業技術職位青黃不接,大大不利多元產業發展。

大學不應是年輕人唯一的上流階梯,現時以升讀大學為重心的教育制度明顯有待改進。因此,本文探討德國的職業教育及訓練(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VET)系統,從而思考本港未來發展路向。

職業教育是德國主流

德國「雙軌制」聞名於世,具體而言就是校園、職場訓練兩方面齊頭並進。學生一星期中有一至兩日在校園修學(school-based portion)[iii],其餘日子則到職場當學徒(in-company training),接受業界專家指導。業界專家會跟學校緊密溝通,確保兩方面訓練能互相配合。部分行業會安排學員到數間公司實習(inter-company training),給予全面培訓(BMBF 2007: 8; BMWI 2012)。

德國超過六成青年投身雙軌制,每年約培訓150萬人。課程長短視乎行業而言,一般為期2至3年。當局、僱主和工會定期審視雙軌制涵蓋的行業[iv],適時進行更新(modernize)或增添新的崗位,例如近年新增的市場及社會研究人員、廢物管理和循環再造技術人員等,確保訓練與時並進,切合市場需要。目前,受國家認可的受訓崗位多達340種,可謂五花八門,各適其適(Germany.info 2012; BMBF 2007; BMWI 2012)。

企業自願提供學徒訓練名額,並受各行業的工商協會(chambers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CIC)規管。德國法律規定,所有企業均須加入工商協會[v]。因此,由工商協會負責監管職業訓練的質素,有相當代表性。工商協會會先核實企業是否具備所需能力和資源,以及導師的專業資格,合資格者才會納入職業訓練登記冊(vocational training register) [vi]。

雙軌制門檻不高,基本上開放給所有高中離校青年,學徒中更有3.5%未取得任何文憑[vii](Lohmar and Eckhardt 2012: 133; OECD 2010: 10)。即使年輕人暫時未獲取錄,亦可先報讀全日制職業學校、職前預備課程等,即進入所謂過渡系統(transition system)。這為年青人提供安全網,以便他們日後再報讀雙軌制課程(BMBF 2014: 32)。

德國當局指,職場經驗能激勵學員鬥志,提升學習表現,並降低輟學率,讓更多年青人順利由學校過渡至職場生涯(BIBB 2015)。據EUROSTAT數據顯示,2012至2014年,歐洲多國15至24歲青年失業率處於兩成以上,西班牙數字超過50%,德國卻不足8%,為全歐洲最低[viii]。


德國雙軌制為年青人提供大學以外的出路。

圖片來源:BMBF 2014: 9

成功有賴政府、院校和業界通力合作
德國雙軌制成功,建基於政府當局跟院校和業界密切聯繫。雙軌制的學校課程由州政府(Länder)負責 (Euler 2013:35; BIBB 2015),而業界在職場訓練的設計、考核、制訂相關規定等方面扮演主要角色,為訓練的內容、時間表和考核程序定下全國一致的規範。為確保課程質素,學生須完成期終考試,以取得證書(Lohmar and Eckhardt 2012: 141)。業界的參與確保課程的認受性,學員資歷基本上全國通行(BMWI 2012)。

德國政府負責雙軌制約57%開支(主要是學校部分),其餘則由提供訓練的公司負責,包括支付學徒津貼(training allowance),金額視乎業界集體談判協議而定,每年遞增,平均約為正式員工起薪點的三分一(Euler 2013: 38; Lohmar and Eckhardt 2012: 135)。業界雖然要負擔一定支出,但可視之為投資人才培養,部分公司更受惠於學徒的優秀表現而從雙軌制獲得淨收入(Euler 2013: 8)。

雙軌制四通八達不愁出路
德國雙軌制一大吸引力在於其發展前景。學員投身職場後,可繼續考取行業資歷,例如中級商業文員、工匠(master craftsman)、註冊商業專家等,層層遞進,最終可達至管理級別。德國聯邦教育及研究部(BMBF)亦已在德國資歷架構(German Qualification Framework, GQF)定明,工匠資歷相當於學士學位,註冊策略資訊科技專家(Certified Strategic IT Professional)則相當於碩士學位(BMBF 2014: 7)。

職業教育與大學資歷並駕齊驅,不但有助畢業生薪級提升,更為年青人開闢多元出路。當局致力讓雙軌制畢業生銜接上大學,同時亦鼓勵大學畢業生報讀職訓課程,提升職業技能。為促進年青人在職業訓練和學術教育之間雙向流動,德國當局推出一系列銜接措施(bridging measures),當中包括:

1. 2011至2020年間撥款2.5億歐元,落實「通過教育向上流動─公開大學」行動(“Advancement through education – open universities” campaign),協助院校發制定適合不同人士(包括需照顧照庭的人士、重投校園的成年人和職訓畢業生)的課程(BMBF 2014: 89)

2. 2011至2015年間推出ANKOM計劃,撥款700萬歐元予高等院校以推出措施,當中須包括為職業課程評級並與大學課程掛鈎(accredit vocational competencies towards university courses),以支援職訓畢業生銜接大學(BMBF 2014: 89)

3. 落實VerA計劃,由義務行業專家擔任導師(mentor),向學徒提供為期一年的一對一指導,避免學員中途輟學,並提供就業諮詢(BMBF 2014: 60)

德國雙軌制經驗對本港有何啟示,敬請留意下一篇文章。

http://www.hkeaa.edu.hk/DocLibrary/HKDSE/Exam_Report/Examination_Statistics/dseexamstat14_3.pdf

http://www.statistics.gov.hk/pub/B10100032014AN14B0100.pdfhttp://www.censtatd.gov.hk/hkstat/sub/sp200_tc.jsp?tableID=011&ID=0&productType=8

[iii] 修學內容包括學習德文、一項必修外語、自然科學、社會研究(歷史、政治及經濟)、數學以及所選職業的理論知識(通識教育與職業知識比例約1:2) (Lohmar and Eckhardt 2012: 138)

[iv] 目前涵蓋行業包括貿易與工業、工藝、專業服務、公營界別、農業和船務,職業包括機械操作、零售及辦公室管理。

[v] 詳情請見商會Darmstadt IHK

網站:http://www.darmstadt.ihk.de/en/servicelabels/aboutus/494818/ZF_Prakt_Bedeutung.html

http://www.darmstadt.ihk.de/en/productlabels/training/494768/voctrain.html

[vii] 德國青年一般在15至18歲完成高中,視乎所就讀學校類型而定。

[viii] 詳情請見Eurostat Youth unemployment rate – % of active population in the same age group.

http://ec.europa.eu/eurostat/tgm/table.do?tab=table&init=1&language=en&pcode=tipslm80&plugin=1





Copyrights © Savantas.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