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我們
背景
組織及成員
名字及徽號
聯絡我們
活動
最新活動
過去活動
文章
報章專欄
專題探究
實習生報告
消息
最新消息
新聞稿
電子快訊
研究及倡議
研究報告
意見書
加入我們
匯賢之友
招聘
葉劉淑儀網站
  • 一帶一路
速研香港大灣區定位 捕捉最大機遇  
  文章,一帶一路,大灣區,科技創新     2017 年 8 月 9 日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政府報告中特別提到,「要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 事實上,「大灣區」是珠三角發展的延伸和升級版,去年在廣東省和國家的十三五規劃綱要已被提出來。 大灣區可在上述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廣州是擁有龐大腹地的省會城市,深圳是創新科技中心,香港是國際化的金融中心,加上澳門作為中葡文化交流平台,若能加強協作,推動大灣區城市群的發展,可望使人均產值追上世界其他灣區城市群。大灣區發展對香港來說既是機遇亦是挑戰。先說挑戰,各城市難免有競爭,多個城市都爭取成為航空、航運樞紐,例如深圳港口的集裝箱吞吐量早已超越香港,去年更在蛇口開郵輪碼頭。即使是香港原有的優勢產業,也不可能一直是獨市生意。盡管在國家金融體系全面開放前,香港在金融服務尚有明顯勢優勢,但內地某些專業服務界別已吸納大量內地及海歸人才,迅速發展。如果香港不參與區域發展,閉門造車,樞紐地位會漸漸被空洞化。 不過,大灣區發展亦為香港帶來市場機遇。近年港商打入內地市場亦有成功個案,例如順豐,以及用AI進行P2P貸款評估、據報已成為本港首家獨角獸公司的WeLab(內地稱「我來貸」)。後者創辦人龍沛智是港人,在史丹福進修,憑藉校友網絡,創業並北上發展,可說是結合香港、內地及海外優勢的成功例子。 一國兩制下,基於兩制的區隔,香港企業和人才進入內地時還是面對一些障礙。香港應趁大灣區發展,推動港人更深入和廣泛地進入內地市場。我創立的匯賢智庫將與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即將合作研究香港的定位,冀做到真正優勢互補,同時維持香港未來的優勢。
爭設亞投行數據中心 港創雙贏  
  文章,一帶一路,科技創新     2017 年 6 月 7 日
上月筆者兩次到內地參與有關「一帶一路」的活動,一次是率領海上絲綢之路協會訪問廣西,另一次是以香港特區代表團成員身份出席在北京舉行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 一帶一路建設項目 成果漸見 「一帶一路」計劃宏大,要聯合多個國家的努力,涉及大量基建項目,故提出之初,很多人抱有懷疑,認為宏願難以落實。「一帶一路」項目投資額大、回報期長、部分地區政局不穩、風險較高,所以不少香港商界人士並不看好。然而,經過這兩次活動後,我發覺雖然「一帶一路」的建設面對重重挑戰,但在3年多之間已陸續取得不少成果。 以廣西為例。廣西地處邊陲,而且接壤一度有武裝衝突的越南,故不是國家在建國之初重點投資的地區,發展較為緩慢。當年國家重點投資於東北重工業,現在這些工業面臨轉型危機。相反,廣西因區域局勢轉趨穩定,可利用與東盟地緣相近、人文相通的優勢,後發先至,在「一帶一路」中發揮關鍵角色。 我這次到廣西,發現不少驚喜。廣西的工業愈來愈先進,例如我參觀了「廣西南南鋁加工有限公司」,這家公司的前身是國企,經改革後,已成為高度現代化的全球第三大鋁業生產製造商,其鋁材不但可用於建築、飛機、高鐵車身等,甚至可用於航天火箭配備。此外,廣西亦已建成紅沙核電廠,第一期已投入運作,及後還有望可輸電到越南、老撾等。 廣西發展快 成中國東盟樞紐 其實自2004年起廣西就每年舉辦「中國——東盟博覽會」,此外還舉行各式論壇,與東盟多國確立了緊密的合作。例如2014年首屆「中國——東盟網路空間論壇」上,中國與緬甸、印尼、馬來西亞等東盟10國達成了共建「中國——東盟資訊港」的倡議,翌年「中國——東盟資訊港基地」正式在廣西南寧落成,隨即規劃建設1個國際海纜登陸站(北部灣)、 2條國際陸纜路綫(由南寧分別經憑祥、東興到達越南), 3條國際通信海纜(觸及東南亞、中東、西非以至西歐),3個重要通信節點,4個雲計算中心(兩個在廣西,另外兩個分別設於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建設完成後。廣西將會成為中國——東盟的一個重要資訊樞紐。 我參觀的一個雲計算中心已在進行數據探勘(data mining),例如哪個牌子、哪個型號的手機在內地最暢銷,每分每秒有多少手機信息發出,都可作實時分析,以支援工業、零售、旅遊、物流等業務。這些項目的投資和設施都是國家級水平,現在廣西面對較大的困難是在人才方面,由於省內缺乏頂尖大學,要從全國各地吸引人才,但要吸引這些精英,就先要滿足其生活條件要求,例如子女讀書的安排。 與廣西文化相通 拓東盟商機 「中國——東盟資訊港」對香港很有啟發作用。「一帶一路」以基建先行,大型基建項目必然是由大型國企牽頭,而能參與相關顧問服務的也是跨國大企業,香港人較難參與。不過,香港可用資訊及通訊科技作為切入點,這方面向來是香港的強項,加上其他優勢,例如資訊自由、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以及擁有吸引各地人才的國際化生活環境,有條件發展成為國際數據樞紐, 滙集「一帶一路」沿綫地區的金融貿易資訊。 目前亞投行在總部設立多個數據中心,我們大可爭取亞投行將部分數據中心設於香港,一方面可利用數據支援各行各業,另一方面可為本地人才提供機會。 我在廣西的第二個體會是香港和廣西文化實有很多相通之處:不少人說粵語,南部飲食文化和廣東人接近。香港創業難,是因為租金貴、人工高、市場小,透過加強與廣西和廣東這兩大粵語文化區合作,不但可將粵語文化產品打入兩廣市場,並且可以一同走出去,開拓東盟商機。
一帶一路機遇多 應持開放態度  
  文章,一帶一路     2017 年 6 月 1 日
在北京舉行的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取得空前的成功,全球超過130個國家派出元首或高級代表出席。由此可見,一帶一路倡議已經得到世界的認同,對於一個面世只有3年多的計劃能有這樣的成績確實令人驚歎。 計劃面世3年多 獲世界認同 除了我國持續上升的綜合國力外,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等高瞻遠矚和互惠共贏概念,也是各國接受的重要原因。 立法會不久前終於通過撥款支持香港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這個與一帶一路倡議息息相關的國際融資機構。當初一些反對派議員,特別是那些打着本土旗號的,對加入亞投行持反對和嘲諷的態度。但是歐洲各大國爭相參與和5月時日本代表明確提出希望盡快加入後,實在再也找不到香港不加入的原因。 筆者記得早年當亞投行還在籌備階段時,便有意見提出希望亞投行的總部設在香港這國際金融中心。可是持續的政治紛爭和佔領行動徹底打破了這個如意算盤,非常可惜。 沿綫國拓基建 港助融資發債 經過多時的討論,香港人慢慢開始認識一帶一路倡議的概念,但是很多人也在問這和香港有甚麼關係,對我們有甚麼益處?大家可能留意到一帶一路上的大多是發展中國家,人口多但經濟較落後和基建不足。要發展這些地方的經濟,就必須大力投入建設基礎設施,如公路、鐵路、機場、碼頭、發電廠和通訊設施等。否則的話,沒電沒路又如何設立工廠生產,沒有機場和通訊設施又如何發展服務業? 畢竟在發展中國家投資數十億元興建大型項目,對大部分私人企業來說是風險太高,有亞投行和絲路基金等的官方機構支持的話情況就完全不同。因此,一帶一路初期,香港主要角色是協助各項目融資發債等的金融和相關專業服務。由於基建投資期長,所以可能在香港發行長期債券,這也可以強化香港債市。當基本基建完成後,將會對香港帶來大量商機。除了投資設廠和開店外,不同的專業人士和服務提供者亦可以受惠於新的市場。 年輕人被誤導 錯過大好時機 要知道一帶一路倡議是一個數十年的宏圖大計,是我們發展的又一個大機遇。可惜部分年輕人對一帶一路認識不深或被誤導,以致錯過了大好時機。政府有責任去大力推廣,讓市民大眾能夠客觀全面去了解一帶一路倡議的落實情況和未來計劃。我們也要持開放的態度,密切留意有關的進展和機會。
如何落實一帶一路  
  文章,一帶一路     2015 年 12 月 14 日
國家主席習近平約兩年前先後在哈薩克斯坦及印尼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及「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外國傳媒稱「一帶一路」為「One Belt One Road」,簡稱「OBOR」。近來國務院公布「一帶一路」正式英語翻譯為「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表明「一帶一路」是中國的一個「倡議」,希望大家踴躍參與。 自從亞投行於2015年6月在北京簽署協議條款正式成立,有關「一帶一路」的論壇和活動猶如雨後春筍,紛紛湧現。例如貿發局推出了一個新的「一帶一路」網上資訊平台,新華社亞太總分社亦在香港舉辦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並且推出名為「新華絲路」的一系列網絡資訊服務。 政府方面由財政司長牽頭。爭取加入亞投行兼且爭取在香港設分行或營運中心,是應有之義。 「一帶一路」策略以基建先行,在其覆蓋的60多個國家興建鐵路、公路、港口等等。這些國家對基建資金的需求殷切,國家投放的400 億美元絲路基金及亞投行籌集的1000 億美元都難以滿足需求,未來必須用到民間融資服務。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將會成為很好的融資平台,協助人民幣國際化。 較早前政府提出成立專責部門推動「一帶一路」,相信難以實現。 面對議員拉布,單是創科局撥款已花了三年多來審批。財委會尚要預留大量時間處理港珠澳大橋及高鐵的追加撥款,要成立一個新部門恐怕遙遙無期。 有政團建議政府成立「一帶一路發展委員會」及「一帶一路實習基金」,我認為是不必要及作用不大。政府成立新的委員會,首先要遴選委員,相關的人士及社團眾多,遴選過程勢必上演一場「爭櫈仔」,相當費時。 即使在成立後,這類委員會都是「務虛」居多,難有實績。實習基金則容易淪為利益輸送的工具,步盛事基金的後塵,浪費公帑。 我和陳智思合辦的海上絲綢之路協會力求務實,日前推出「張騫計劃——大學生暑期實習項目」。我們不派錢,而是邀請企業提供實習機會,涵蓋各大專業範疇,如會計、酒店、物流等,兼且提供食宿及境外工作津貼。企業為了不浪費自身的資源,定必小心甄選參加者,希望訓練出未來的棟樑。我們的計劃不但不浪費公帑,亦能令青年人有所禆益。計劃今年提供100 個名額,企業反應相當熱烈,希望明年能夠為年輕人爭取更多的實習機會。 來源:明報
「一帶一路」與資訊科技  
  文章,一帶一路     2015 年 11 月 25 日
提起香港如何參與「一帶一路」,大家通常先想到金融。 「一帶一路」以基建先行,國家致力協助「一帶一路」沿線的發展中地區建設碼頭、港口、公路、鐵路等基建,除了靠「絲路基金」和「亞投行」提供資金外,還需要市場資金的支持。香港作為國際化的融資平台,可以為相關項目提供各式服務和產品。 「一帶一路」亦給其他產業提供發展機會,資訊科技服務是一例。例如招商局正配合「一帶一路」建設,不但在各地投資港口項目,建設商貿物流園區,而且打算依託各個港口和商貿物流園,建立跨境貿易綜合平台,推進跨境結算、物流集散等業務,因為需要廣泛運用資訊科技,所以和一間大數據應用公司合作。 此外,為推動「一帶一路」經貿合作及促進人民幣國際化,國家要求加快建設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完善人民幣全球清算服務體系。中國人民銀行組織開發的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一期已於十月開始在上海上線運作,將大大提高跨境清算、結算效率。 談到資訊科技在清算、結算方面的應用,近期一個引人注目的發展是「區塊鏈」(blockchain)技術。上月,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宣布會試用區塊鏈技術平台來處理其私人證劵市場的股票交易。英格蘭銀行、澳大利亞聯邦銀行以及多家國際銀行都在研究區塊鏈技術的應用。 區塊鏈是比特幣(Bitcoin)背後的核心技術,特點是「去中心化」,以P2P 對等網絡技術為基礎,數據毋須經中央伺服器傳輸。目前銀行之間過數需要透過一個結算中心來完成,交易資訊都記在中央帳簿。假設區塊鏈技術得以應用,不同金融機構可透過對等網絡進行交易,即時共享所有交易數據。所謂「區塊」就是用加密方法產生的數據塊,每個區塊包含一宗待處理的交易資料,而最終交易的細節都記錄在公開帳簿上,上述網絡的所有參與者都看得到。 提倡使用區塊鏈的人認為,這種技術可提升結算效率,並能令交易更安全和透明;但亦有人指出這套系統並非毫無破綻。無論如何,不少人相信,即使目前的支付結算系統不會被區塊鏈技術完全取代,也會有愈來愈多金融機構採用結合這種技術的混合系統處理交易。由此可見,「金融科技」不僅僅是口號,資訊科技的創新大有可能給金融領域帶來翻天覆地的轉變。 來源:明報
「世界島」與「一帶一路」(下)  
  文章,一帶一路     2015 年 9 月 21 日
上文提及麥金德在《民主的理想和現實》一書中提出的「心臟地帶」和「世界島」理論,以及「得東歐者得『心臟地帶』;得『心臟地帶』者得『世界島』;得『世界島』者得天下」的理論。其中「世界島」指歐洲、亞洲和非洲; 「心臟地帶」則指位處「世界島」中央,自伏爾加河到長江,自喜瑪拉雅山脈到北極一塊近九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此書部分觀點頗為國內研究「一帶一路」的學者所引用。現時國家規劃的「一帶」指「絲綢之路經濟帶」,涉及三條以荷蘭鹿特丹為終點的鐵路,稱為「亞歐陸橋」:其中一條由俄羅斯海參崴出發,橫越西伯利亞後取道莫斯科和柏林;另兩條自中國出發,取道中亞、西亞及東歐諸國。「一路」則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由中國沿岸港口出發,經南海到印度洋,到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岸後再穿越蘇彝士運河,最後抵達歐洲的海路路線;另一支線經南海通往南太平洋。「一帶」和「一路」相結合,使中國可以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與「世界島」上的中亞、西亞及東歐各國連接,在「心臟地帶」有立足之地。 若仔細察看「一帶一路」的格局,不難發現當中的「一路」其實大致相當於19 世紀大英帝國的「帝國生命線(British Imperial Lifeline)」:由歐洲穿越蘇彝士運河後沿印度、錫蘭等地進發,經馬來亞到達香港、澳紐等英國殖民地。雖然如此,兩者除起點和終點的方向相反外,其目的亦有所不同: 「帝國生命線」旨在利用皇家海軍壓倒性的實力維持大英帝國在全球各地殖民地的統治;而「一路」則力促沿途的國家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合作,以共存共榮為目標。 《民主的理想和現實》成書於1919 年,作者的部分觀點未免受時代囿限,例如將美洲、澳洲等地視為「世界島」外圍的小島,因而未意識到「新世界」的戰略地位;以及未能預測中國的復興對世界的影響等。然而,其對德國迅速崛起的觀察(憑藉強大的生產能力及組織能力,而非資源或對民主理想的追求)卻甚精闢,而研究「一帶一路」戰略或其他相關的地緣政治問題也提供了極佳的基礎,是一部值得一讀的「被遺忘的經典」。「一帶一路」對下一個世紀的地緣政治可謂影響深遠,不知屆時人們又會作何評價? 來源:明報
「世界島」與「一帶一路」(上)  
  文章,一帶一路     2015 年 9 月 17 日
早前在歐遊之際,曾閱讀一本「被遺忘的經典」——由英國地緣政治家哈爾福德.麥金德爵士於一戰結束後所著的《民主的理想和現實》,閱後思及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發現該書部分觀點雖然已經過時,然而可資參考之處仍然頗多,國內研究「一帶一路」的學者亦不時引述書中觀點,其可謂為「一帶一路」提供了理論基礎。 麥金德是英國雷丁大學第一任校長及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創始人之一,其提出「心臟地帶」理論之際亦被視為地緣政治學誕生之時。麥金德於書中回顧一戰的慘痛,發現一戰的發生源於兩個原因:以美國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為代表,繼承自啟蒙時代以降對人權、自由和自我實現(self-realization)的追求而掀起的現代民主革命浪潮;以及十九世紀末德國和意大利各自的統一及崛起。麥金德認為統一後的德國善用其強大的生產能力(productive power)及精細的組織能力而壯大,而由於當時世界的資源和發展機會的分佈不均,德國急需獲得與其生產能力相稱的領土和資源,加之德皇威廉二世欲挑戰大英帝國,問鼎世界霸權,最後藉詞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被刺殺一事挑起戰端,最終釀成戰禍。 麥金德觀察到德國於一戰時幾乎征服東歐地區,進而控制「心臟地帶」,即歐亞大陸中心自伏爾加河到長江,自喜瑪拉雅山脈到北極一塊九百萬平方公里的陸地。麥金德其後更描繪一幅將歐洲、非洲和亞洲連接,他稱之為「世界島」的概念,並連帶之前提出的「心臟地帶」理論,提出「得東歐者得『心臟地帶』;得『心臟地帶』者得『世界島』;得『世界島』者得天下」之論,雖於書成之際未獲重視,然而卻於冷戰時期成為美國地緣政治戰略的其中一塊基石。 麥金德對生產能力和組織能力的重視在列強醉心爭奪殖民地資源的年代可謂極具先見之明,在其後美國獲得世界霸權的過程中得到充分體現:美國的黃金早已在十九世紀的淘金浪潮下被淘盡,但仍得以在二十世紀稱霸的原因在於其善用科技促進生產能力,並大力吸收各地人才,獲得豐厚的人力資源,然後透過強大的組織能力,極大促進美國的崛起。 下期續談麥金德學說對「一帶一路」戰略有何參考價值。 來源:明報
海上絲綢之路協會 成立 冀助各界尋求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機遇  
  文章,一帶一路     2015 年 9 月 8 日
為配合和把握國家倡議的「一帶一路」發展策略,並推動社會各界認識及尋求本港在國家此重大經濟策略的發展機遇,由葉劉淑儀女士聯袂「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各省市代表社團以及華僑社團(即發起團體),成立「海上絲綢之路協會」(「協會」),今日(9月7日)假香港會議展覽中心一樓會議廳舉行成立典禮,由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周波副主任主禮。中央及特區政府官員、各國駐港領事、中外商會代表、各大社團代表、僑界人士以及其他與「一帶一路」相關的各界知名人士均出席支持。 典禮於下午六時三十分開始,海上絲綢之路協會理事會及執委會陪同主禮嘉賓進場後,全體奏唱國歌,並播放海上絲綢之路協會的短片,由協會主要成員講述協會成立的理念,及相關界別人士分享對國家「一帶一路」政策的發展願景。 行政會議成員、立法會議員、匯賢智庫理事會主席及海上絲綢之路協會聯席主席葉劉淑儀女士GBS, JP致辭時表示:「今天是海上絲綢之路協會成立的好日子,謹代表協會衷心感謝周波副主任在百忙中抽空來港主禮,也感謝在座各位嘉賓見證這個重要時刻 。海上絲綢之路協會的目標是配合國家的『一帶一路』戰略,利用香港作為內地與海外的連結點,促進國家與『一帶一路』相關地區之間的商貿和文化交流,同時為香港尋找新的發展機遇。」 葉劉淑儀說,「香港在歷史上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中轉站。現在,香港可以憑著產業優勢、人文優勢,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香港的金融業發展成熟,作為『一帶一路』基建項目的投融資服務平台,大有可為。另外,『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鐵路、港口和海上航線發展,也給物流、航運和現代服務業提供大量機遇。在促進貿易的過程中,不但傳統貿易受惠,跨境電子商務也會日益蓬勃,科技界和中小企都可以參與其中。本會希望凝聚各界力量,憑著港人的想像力、毅力和努力,跟隨國家揚帆出海,共同走上新的台階!」 第九屆、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嘉璐教授,為海上絲綢之路協會成立賜贈賀辭,並由行政會議成員、香港泰國商會主席及海上絲綢之路協會聯席主席陳智思先生GBS, JP代表宣讀。許嘉璐教授祝賀海上絲綢之路協會成立,並在賀辭上提到,「香港融匯了中外文化,並與各沿海省市同胞及東南亞各國華僑有著深厚的淵源和緊密的聯繫 ,在推動海上絲綢之路沿綫各地人文交流方面必將能夠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希望協會發揚絲綢之路的精神,掌握「一帶一路」作為「文化標誌」的重要意義以及香港在實施這一偉大戰略中的多種優勢,支持香港成為中國和東南亞國家之間的連接點,為加強商貿合作,推動文化交流,維護並促進世界和平作出貢獻。 行政長官梁振英、中聯辦主任張曉明及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周波副主任頒發委任狀予海上絲綢之路協會特別顧問及顧問、名譽會長、理事會聯席會長及副會長、執委會聯席主席、副主席及執委。亞洲金融集團和亞洲保險有限公司總裁陳智思先生,以及匯賢智庫政策研究中心理事會主席葉劉淑儀女士擔任協會聯席主席。頒發委任狀後,協會理事會、執委會成員及主禮嘉賓與各位來賓進行祝酒及大合照,協會的成立典禮完滿結束。 詳情請見:海上絲綢之路協會主頁 http://maritimesilkroad.org.hk/tc            
反思香港經濟發展策略  
  文章,一帶一路     2015 年 8 月 10 日
2013年9月,習近平主席出訪哈薩克斯坦時提及"絲綢之路經濟帶",其後一個月又在印尼提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構想。中國"一帶一路"戰略提出後,在香港並未喚起很大的關注。直至後來亞投行成立的消息傳開,支持有關計劃的民間組織才開始如雨後春筍般興起,相關講座及研討會亦越來越多。 香港明顯應該加入亞投行,形式可參照本港在亞洲開發銀行的參與辦法。 政府官員肯定已經正在幕後研究香港參與亞投行的形式,同時就本港如何受惠於國家這個最新的宏大戰略,徵詢商界領袖意見。但除此以外,難望特區政府在推動香港參與“一帶一路”方面發揮更積極的領導作用。 如果財政司司長的說話代表政府的金科玉律,那麼我們可以預見,在規劃香港如何參與“一帶一路”方面,港府將會避免扮演主要角色。 在近期一個有關“一帶一路”的國際論壇上,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再次搬出政府 “自由市場”策略的陳腔濫調,他強調我們 “必須遵從市場運作,讓市場來決定如何最有效地配置資源,爭取合理回報和謹慎管理風險。政府應擔任促進者的角色,只有在市場運作遇上困難的時候,才會扮演更積極主動的角色。” 財政司司長的論述是典型的“罐頭”用語,負責撰稿的官僚並沒有思考這種論述是否仍然真確或切合現今時勢。究竟香港政府是否一直只靠市場來決定如何最有效地配置資源、追求合理回報? 若論審慎理財及規避風險,港府的確功不可沒(儘管這對於需要更多增長動力的經濟而言,不一定是好事)。然而,港府肯定並非從沒干預市場或直接分配資源。 就挑選市場優勝者而言,港府表現可謂乏善足陳,而且不時反其道而行,挑選了不少“失敗者”。啟德郵輪碼頭正是一例。碼頭樓高三層,全長850米。自從海洋水手號首次停泊後,這座在啟德海濱延伸的蛇型建築物,使用率低,未見受港人或旅客歡迎,觸發越來越多的質疑。 對本地人而言,郵輪碼頭的位置及設計欠佳,要前往其中的食肆、免稅購物區、天台公園以及單車徑均欠便捷。由於交通配套不足,郵輪碼頭一直只能吸引少數本地訪客。大堂及購物區水靜鵝飛,可證郵輪碼頭缺乏吸引力。 儘管停泊啟德的郵輪數目為開幕時的兩倍,數字仍然偏低,而且碼頭在冬季基本陷入“冬眠”。碼頭造價82億港元,越來越多納稅人回想起來不禁質疑,究竟港府為何決定用公帑押注,冒險發展 “郵輪樞紐”。 相比地中海、新加坡乃至上海,香港缺乏成為郵輪樞紐的優勢,因為郵輪航線往往要有多個靠岸日,讓旅客沿途在不同地點登陸觀光,而距離香港最近的南方或北方港口,均需要數日航程。最近,有原定前往大阪的郵輪為避過颱風,改為停泊越南,足以說明香港在南中國海岸的地理位置不利。 即使停泊本港郵輪數目有所增加,郵輪碼頭的回報是否值得大手筆投資,還是不無疑問。郵輪旅客上岸,一般不會入住酒店,而且購物觀光時間有限。地中海港口,例如意大利的波西塔諾或陶爾米納,遊覽一日已經足夠。香港則不然,擁有精彩多樣、引人入勝的歷史及自然景點,值得遊覽兩至三日。 郵輪旅客的人均消費,難以及得上會議展覽及獎勵旅遊業(MICE)的旅客。 更令人困擾是,政府為建啟德郵輪碼頭,不但耗費82億港元,而且枉撥7.6公頃臨海優質土地,這幅土地原本可作更佳的用途。在香港這樣一個求地若渴的城市,這種錯誤資源配置所帶來的機會成本,實在不能原諒。 誰說政府不參與資源分配?只是港府沒有對香港未來發展考慮透徹,未能提出整全的願景,因而未能明智地分配資源罷了。 來源:南華早報
全球熱捧「一帶一路」 港機不可失  
  文章,一帶一路     2015 年 4 月 13 日
亞投行的籌建工作成為了國際輿論焦點。國家主席習近平早在2013年秋就提出了「一帶一路」的發展戰略構想。有研究指整個戰略需要用35年來達成。去年國家起步落實這個構想,亞投行正是國家為推動「一帶一路」策略而倡議成立。 觀乎各國對亞投行的熱烈反應,「一帶一路」正循序走向目標。香港也應在這個宏大布局中找出自己的定位。 發展潛力巨大 港急謀定位 「一帶一路」即「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經濟帶由中國出發,貫通中亞、中東、東南歐,直到西歐;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則連接東南亞、南亞,直到北非及海灣地區。「一帶一路」經濟走廊連同中國在內有64個國家,44.6億人口,21.9萬億美元生產總值。沿綫多國為新興經濟體,發展潛力無可限量。 基建將會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關鍵一環。「一帶一路」沿綫的發展中國家面對交通、電力等基建不足的問題,中國正好可以輸出內地基建行業的產能,與這些國家合作構建跨境運輸網絡(特別是高鐵系統)、油氣管道、通訊及電力建設。這些項目涉及巨額融資,中國企業已經躍躍欲試,參與投資「一帶一路」國家的各類項目。 中國在未來10年對外直接投資將超過1萬億美元,當中有很大部分是投資於基建項目。 在官方層面,中國牽頭成立的亞投行和絲路基金等,更會成為「一帶一路」基建的重要投融資平台。亞投行籌建初期雖受到美國阻撓,但無礙連同英國、澳洲、法國等美國盟友在內的多個國家踴躍參與。 全球紛紛攀上「一帶一路」的快車,香港又怎應放棄這個機會,一方面配合國家策略,一方面為香港開拓新的發展出路? 海上絲路聯繫深 港作東盟橋樑 去年9月,新民黨訪京,已和國家發改委探討香港在「一帶一路」可發揮的角色。香港在「海上絲綢之路」有明顯的區位優勢、人文優勢和產業優勢。宋代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港口包括廣州、泉州和寧波等,當時香港角色未如各始發港顯著,但已是廣州的外港。至今,香港不但地理上輻射海上絲綢之路各始發港和沿綫國家,而且與這些地區有緊密的商貿和人文交流。 海上絲綢之路沿綫包括多個東盟成員國,許多港人已經在這些國家進行各項投資。以緬甸為例,香港是該國主要直接投資來源地之一;據緬甸投資暨公司管理局數字,今年2月,香港佔該國外商直接投資的13.16%,總額達71.2億美元。 香港與東盟各國的華僑有深厚聯繫,有多個與當地華僑聯繫的民間機構,不少東盟國家大家族的成員也在港。因此,香港可在國家與東盟之間發揮重要的橋樑角色。 香港在金融、商貿、投資管理、專業服務等方面擁有明顯優勢。在「一帶一路」的基建發展過程中,特區政府可以參與亞投行,香港的金融機構和企業也可以參與融資、投資、建設和管理,甚至吸引一些較成熟的項目來港上市,爭取成為東盟的海外融資中心。 港參與範圍 不限於金融業 同時,香港金融和專業服務業界憑着與國際接軌的優勢,可助內地企業走出去,為中資企業在絲路沿綫的基建投資提供各種協助,例如發債融資、項目管理、法律及財務諮詢等。此外,預計大量「一帶一路」基建項目會以人民幣融資,香港作為全球最活躍的離岸人民幣中心,有很大的發揮空間。必須強調,香港在「一帶一路」的參與不限於金融業。中國希望與「一帶一路」沿綫國家達到「五通」-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 香港應利用我們的資訊自由和多元文化,協助推動國家與海上絲路各國之間民心相通。我們有必要吸引更多的東盟人才,來港發展,同時亦需要培養更多本地年輕人成為具國際視野的人才,放眼這一大片發展空間,方不負國際城市之名。 來源:香港經濟日報

關於我們

「匯賢智庫」是由一群曾在或仍在美國留學或工作,卻心繫香港的港人所創辦。


Copyrights Savantas. All Right Reserved.

聯絡我們

灣仔譚臣道23號壬子商業大廈23樓
+852-2115-9999
enquiry@savantas.org

網頁導航

首頁

關於我們

  背景

  組織及成員

  名字及徽號

  聯絡我們

活動

  最新活動

  過去活動

文章

  報章專欄

  專題探究

  實習生報告

消息

  最新消息

  新聞稿

  電子快訊

研究及倡議

  研究報告

  意見書

加入我們

  匯賢之友

  招聘

葉劉淑儀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