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我們
背景
組織及成員
名字及徽號
聯絡我們
活動
最新活動
過去活動
文章
報章專欄
專題探究
實習生報告
消息
最新消息
新聞稿
電子快訊
研究及倡議
研究報告
意見書
加入我們
匯賢之友
招聘
葉劉淑儀網站
  • 背景
  • 背景

背景

日期︰2017 年 6 月 29 日

我們是誰

「匯賢智庫」是由一群曾在或仍在美國留學或工作,卻心繫香港的港人所創辦。曾經旅居海外的香港人都體驗到,他們在異地生活最大的樂趣,就是與香港友人聚首一堂,一邊吃香港菜,一邊談香港事,暢所欲言。我們有幸就讀或就業於當今全球最具活力、創意、及以科技為本帶動強勁增長的地區之一,獲益良多。智庫的誕生,源自於我們一個強烈的願望──把我們在彼邦所學及累積得來的寶貴經驗用於香港,令港人的生活更加美好。

「匯賢智庫」的萌芽,始於 Regina (葉劉淑儀)和 Ronald (陳岳鵬)兩位公共政策熱愛者對香港政制和未來路向的熱切討論。Regina 和 Ronald 在 Larry Diamond 教授主持的「民主發展的比較研究」課程中是同窗。Larry Diamond 教授是孜孜不倦的胡佛研究所資深學者,曾經周遊列國,研究不同民主模式;並向政府領袖、政治家和學生解說何謂民主、何謂非民主以及民主如何運作。Regina 和 Ronald 修讀該門課程,除了上課,還接觸到大量關於民主發展的政治科學典籍,他們認為可從中找到方案,局部解決香港結構性的政治問題。

不久,其他同學如 William (陳汝昌)、Jonathan (蔡宗衡)和 Charles (陳梓翹)也被他們的熱忱感染而相繼加入。至於 Patrick (雷柱東)、Walter (莫耀華)和 Alfred (郭燦輝)──組織內的「長老」,則是來自香港的科學家或行政人員。他們在科研、提供顧問服務和企業、商業、科技管理等各方面都有豐富經驗。他們加入後,很快便為同學的討論提供新角度,擴闊了討論層面。大家的熱誠迅速蔓延到香港。數名對經濟、建築及物業管理具專業知識和經驗的香港人也決定加入。由最初在史丹福大學校園的非正式討論逐漸演變至今,「匯賢智庫」──一個新的智囊組織於2006年正式成立。

我們的信念

我們認為香港人有很多未發揮的潛能。只要我們在新願景、新目標和新方向下共同努力,定能為自己和下一代締造更美好的將來。

香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創造了經濟奇蹟,並為中國經濟現代化作出重大貢獻。今天,世界轉變了──正如 Thomas Friedman 說:「世界是平的。」科技發展,特別是資訊科技發展,令世界變小,並造就了新的生產和營商模式。全球一體化緊迫,令香港所處的充滿競爭的營商環境起了根本的變化。世界各國愈來愈重視全球化的影響,並紛紛意識到以科技為本的創新工業對經濟的長遠增長尤其重要。內地大城市、台灣,以至芬蘭、以色列、愛爾蘭、新加坡等地,均以科技創新為本的工業及服務業為其經濟發展的動力。假若本港整個社會未能掌握全球一體化和競爭環境所帶來的新挑戰,並且轉危為機,香港便會在高增值企業的全球競爭中落後。政府須重新考慮其長期奉行的不干預政策(其實當局不時都偏離該政策),並發展一個更精密和周詳的模式,與私人機構及學術界聯繫,從而刺激高增值經濟活動的增長。

「匯賢智庫」的核心願景,是促使香港成功轉變為知識型經濟體系。Peter Drucker 把「知識型經濟」界定為「興起以知識作為新資本和經濟之中心源頭,及以出任機構主管的飽學之士作為新的權力和領導核心」。

我們的宗旨

  • 深入研究公共政策,並對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範疇事宜作出透徹分析;
  • 促進社會了解香港特區於《基本法》和「一國兩制」框架下建立高質素民主制度所需的民主理念、價值、文化、體制和條件,並就達至這最終目標的步驟提供建議;
  • 推動公眾認識知識型經濟,以及長遠投資於知識、創新、科技和專業技能對推動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 協助公眾認識全球一體化及科技演變對香港經濟結構的影響,並就此提出相關的長遠發展策略建議;
  • 鞏固香港與內地和其他國家及地區的經濟與社會夥伴關係,達至互惠發展;
  • 鼓勵公眾了解和參與香港特區政治、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以及
  • 舉辦公眾教育講座、嘉賓講座、座談會、會議、獎學金計劃、培訓、技能提升課程等,以達成上述目標。

我們如何運作

作為智囊組織,我們是公民社會的一部分。公民社會,意指「有組織的社會活動範疇;這種活動是自發、自我培育、(大致上)自給自足、獨立於政府和受法律秩序或共同認可規則所規範」。故此,我們須獨立於香港特區政府運作,否則將不能為政策建議增值。

第二,我們同意著名政治科學家 Lucian Pye 教授所言,「沒有人能壟斷絕對真理;而對於政策問題,沒有唯一的正確答案」。我們是香港思想市場的一部分,故希望與其他公民或政治組織,透過有創意的對話討論香港的未來。

第三,我們希望激發香港市民去思考何謂理想的香港,以及長遠而言如何建設香港的社會和經濟。有鑑於此,有時候您或會覺得我們帶點挑釁性,或與主流意見持相反立場。智囊組織的目標並非討好群眾。智囊組織應站在知識及思想的最前端,透過其理想和理念為香港的精神生活作出貢獻,並根據其認為最合理的論據去表達立場。

為了確保「匯賢智庫」在國際系統中佔一席位,及與最尖端的科技和工商發展保持接觸,智庫將在美國設立分部,不但招募來自香港的北美洲著名大學畢業生回流協助建設更美好的香港;而且會聯繫來自香港、關心香港的北美專業人士,鼓勵他們為香港作出貢獻。長遠而言,在資源許可的情況下,智庫會考慮在世界其他地區設立分部。

  • 文章
  • 新聞稿
  • 最新消息
  • 電子快訊
盡興而歸的生日派對 「甜到入心」的朱古力蛋榚  
  文章  
上週五是我的生辰,在此非常感謝黨友及支持者送上的祝福。 為了答謝大家多年來對我的支持,上週六我特地舉辦了一個小型生日派對,出席者包括新民黨副主席、中委以及部分職員、匯賢智庫副主席史泰祖及部分職員,以及海上絲綢之路協會的職員,他們一再送上鮮花、朱古力及美酒等小禮物,令我非常感動。 在此再次感謝各位,希望你們盡興而歸,也感謝大家帶給我一個愉快的晚上。 此外也要感謝這幾天為我慶祝生辰的朋友,連日來你們不斷為我舉行大大小小的生日飯聚,更不約而同地送上朱古力蛋榚,雖然至今我吃了數次,但卻毫不覺膩,反而是「甜到入心」呢!
自資學位進退維谷 一技傍身方為王道  
  文章,焦點,專題探究,教育  
(圖片取自維基百科,原創者為KOKUYO) 智經研究中心近日於《星島日報》撰文,2018年4月2日刊於《星島日報》教育版(取於2018年4月9日) 2015年1月21日 (取於2018年4月9日) 30 July 2012, last accessed on 9 April 2018. 2017年7月11日(取於2018年4月9日) 2017年8月7日(取於2018年4月9日)
籲證監收緊守則,規管領展  
  文章,土地,房屋  
日前,因應行政長官向政黨諮詢施政報告建議,新民黨拜會了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女士,遞交了建議書。我們提出了數十項建議,全港性政策及地區措施均有論及,全面為市民福祉著想。當中最重要的,是我們建議如何以新思維移走目前香港面對的「三座大山」。   所謂「三座大山」,兩年前林太擔任政務司司長的時候已有提及,當時的「三座大山」是指強積金對沖、港鐵(00066)票價過高與及領展(00823)霸權。而我自己去年參選立法會及行政長官的時候,已有推出政綱及單張,建議如何移走這「三座大山」,當時市民反應十分好,也向我反饋了不少寶貴意見。   一年過去,有關取消強積金對沖,在政府不斷推動及聽取勞資雙方的意見下,據知勞方已經接受政府提出的方案,目前只是資方未有定論而已,相信移走強積金對沖這座大山,指日可待。至於港鐵,其網絡覆蓋面十分廣,每日為廣大市民提供交通便利,不過港鐵系統開始老化,訊號故障、電纜出事、服務停頓多個小時等等,讓上班族煩擾不已。港鐵需要面對市民的恆常訴求,持續地改善服務質素及完善票價完善機制。   *三座大山──領展、土地房屋、醫療*     來到2017年,我認為,強積金對沖及港鐵已被另外兩個更嚴峻的問題取代,目前香港面對的「三座大山」是土地房屋嚴重不足、醫療系統失衡,與及一直「榜上有名」的領展霸權。三者均是對香港發展有重大影響的民生問題,政府不得不面對。   盡快釋放土地才能有效增加房屋供應,我們建議政府盡快釋放棕地、研究釋放貨櫃碼頭用地、實施限購、活化工廈等等。另一方面,政府需更有效地運用衛生署的資源,在18區設立地區診所,推廣基層醫療,才能減輕醫管局的負擔;此外,醫管局的架構及前線人手比例也需全面檢討。日後我將以另文討論。    本文集中探討持續「上榜」的領展霸權問題。   回望領展這座大山的「作惡」歷史,粗略可分為兩個階段──2003-2014年是「領匯」階段,2014年至今則是「領展」階段。14年來,領展(2015年前舊稱領匯)的營商手法引發各種社會問題,對市民的影響愈來愈大,儼然「無王管」的惡霸。   *初始化──領匯追求利潤最大化*     2003年7月,房委會因面對嚴重財政困難,宣布把轄下100萬平方米零售設施及約10萬個泊車位分拆出售,共180項物業,在有關市場的佔有率分別約為11%及16%,計劃影響1﹒5萬個商業租戶及逾60萬名公屋居民。為了在拆售過程中減少對租戶及物業市場的影響,當局建議成立一家「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並在香港聯合交易所進行首次公開發售。   當時,有立法會議員認為房委會違反《房屋條例》第4條,香港房屋委員會需確保為居民提供生活設施的規定,公屋居民盧少蘭於2004年向高等法院提請司法覆核,領匯上市一度暫停。2005年7月,終審法院認為《房屋條例》只要求房委會「確保提供」商場及停車場等設施,並無必要擁有該等設施,判房委會勝訴。   2005年年底,領匯終於成功上市,為房委會帶來340億元收入。可以說,領匯的成立,是基於獨特的歷史因素及環境,肩負著服務超過60萬名公屋居民的責任。   可是,之後領匯漠視企業良心,只追求利潤最大化,招數層出不窮,透過翻新商場大幅加租,趕走小商戶,引入連鎖集團,縮窄小市民購買日用品的選擇;外判管理,拆售物業,只求「賺到盡」,根本無助社區經濟,市民買貴貨捱貴餸,生活百上加斤。   以東涌為例,東涌獨有兩個濕貨街市均有領展管理,但外判了給大集團經營,物價昂貴不在話下,居民買餸選擇少之又少,而且街市地點偏遠毫不方便,很多東涌居民寧願乘車到荃灣購買新鮮食材,都不願在東涌捱貴餸。   照顧基層市民的基本生活及購物需要,屬政府市政服務的重要部分。我認為政府應該興建18區「跨區龍頭街市」,為市民提供購物選擇。而作為短期紓困措施,政府應於天水圍及東涌等未有公營街市的地區,提供免費穿梭巴士,便利居民前往鄰近公營街市。   *轉捩點──證監會放寬《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守則》*     領展問題惡化的轉捩點,要數2014年,證監會放寬了《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守則》,讓領展有機可乘,變本加厲,更加猖獗。   本來,房委會和領匯的買賣契約附設限制性契諾。一般而言,商場舖位和停車場設施不得分拆出售。不過,如房委會在有關屋邨或屋苑已沒有持有任何物業權益,商場舖位不可分拆出售的規定無效;如房委會在有關屋邨或屋苑已賣出任何住宅單位,停車場不可分拆出售的規定則無效。   即是說,上述房委會與領匯訂立的限制性契約充滿漏洞,變相容許領展將物業拆骨出售給「新投資者」,出售後新投資者要怎樣營運甚至再拆售,市民莫可奈何,利益沒有保障。   例如,有新投資者於2014年12月拆售箕灣居屋東熹苑停車場車位,令該物業成為首個遭拆骨出售的前領展物業,車位賣價高達80萬至120萬元,拉高了區內的車位租金,車主苦不堪言。   為了確保領匯上市後有良好的企業管治,及繼續提供零售及停車場設施予公屋居民使用,政府本來以多個機制加以規範,其中包括透過證監會的《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守則》及有關法例規管其運作。2014年前的《守則》規定,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只可以投資於產生定期租金收入的房地產項目。   2014年8月29日,證監會放寬《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守則》,讓房地產信託基金75%的資產總值投資於產生定期租金收入的房地產項目。基金往後可以投資於空置土地及從事物業發展活動,有關的金額上限亦由資產淨值的10%,提升至基金資產總值的10%,令房地產信託基金有能力搖身一變成為地產發展商。   有關修訂使領展有更大誘因拆售旗下物業,新投資者以純商業掛帥模式運作,轉手後的新業主對商場管理及居民需要不屑一顧,於是出現車位拆骨出售、拆卸街市、任由舖位空置、衛生環境倒退及將商場改建國際學校等等問題,嚴重影響市民日常生活,甚至引發連串官司。   例如,領展於2014年5月透過公開招標,以5﹒18億元將華貴商場連停車場售予林子峰名下的「逸俊發展」。逸俊隨即入稟高院,指業主大會通過終止房委會的管理合約,因此要求法庭頒禁制令,禁止房委會管理商場。2016年4月,高等法院駁回逸俊的申令,並頒發臨時訟費令,下令逸俊支付訟費給房委會,而房委會可續任商場管理人。   2015年1月,領展擴大投資策略以准許物業發展及相關活動後,其業務模式有所轉變,除了收購物業及為具增長潛力的物業進行資產提升外,在策略中加入出售非核心資產使資金得以循環投資,設計、建造及持有物業發展項目及重建現有物業以達致長遠可持續增長。   更有甚者,領展早前拆售藍田的廣田商場予新業主「友文投資」,友文投資接手後旋即通知商場內5間非牟利機構,於履行新租約時,將要在優惠租金外,額外繳付一律相等於租金八成的管理費。做法涉嫌違反限制性契約中,領匯及其後的業權繼承人必須繼續以優惠的租金出租該等單位,予非牟利機構作社會服務或教育用途的規定。可見領展拆售物業遺禍之深。   *新倡議──修緊《上市規則與指引》規管領展*     證監會於2014年放寬《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守則》後,領展變本加厲,以拆售物業圖利,至今已出售旗下28個物業(領展拆售物業清單,見下表),而買家往往是投資者而非營運者,當中包括於英屬維爾京群島註冊的公司、多次分拆業務上市的控股公司等等。   領展剛剛在7月宣布進行策略評估,據報有意一次過招標出售逾20個非核心物業,或將有關物業分拆上市,有關物業的價值約為150至200億元。情況令人憂慮,政府不能讓領展為所欲為。   上文提及,根據2005年終審庭在盧少蘭對房委會一案的判詞,出售物業予領匯,並沒有違反《房屋條例》中,要求房委會「確保……提供委員會認為適合附屬於房屋的康樂設施」的條文。可是如今,領展作為房託基金,已無法兌現提供基本社區設施的承諾。    我認為,行政長官應該從以下兩方面入手,規管領展──   現時港交所的《上市規則與指引》設有《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指引》,當中有關社區投資的部分,要求企業「了解營運所在社區需要和確保其業務活動會考慮社區利益」,但相關指引只要求企業作「匯報或資料披露(Reporting)」。我認為,領展以至其他上市公司的利益與整個社會緊扣,應將相關指引改為「強制規定」,要求上市企業必須遵守(Compliance),即納入上市規則的一部分。若違反相關守則,港交所應予以警告,甚至考慮停牌處分。   另一方面,要求證監會收緊《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守則》,回復過往做法,規定領展這類房託基金只可以投資於產生定期租金收入的房地產項目,為投資者提供穩健回報。證監會亦應參考海外監管經驗,要求房託基金披露管理人所收取的費用是否與公司營業額或買賣物業的開支掛勾,以免房託基金只顧將利潤最大化,不斷拆售,甚至將資產包裝成新房託基金上市,罔顧社區需要。   我會繼續向政府及證監會跟進上述建議,務求早日移走領展這座大山。
匯賢智庫 舉辦「大灣區青年創業」研討會  
  新聞稿  
匯賢智庫於周五(8月31日)舉辦了「大灣區青年創業」研討會,研討會的主講嘉賓是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港澳珠三角洲研究中心、穗港澳區域發展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張光南教授,出席者近百位。匯賢智庫敬贈感謝狀予張江南教授撥冗親臨演講,張教授亦送出三本關於粵港澳大灣區的最新研究著作予匯賢智庫理事會主席葉劉淑儀女士。 匯賢智庫政策總監黃彥勳先生致歡迎辭,感謝張教授不辭勞苦從廣州趕來香港,向大家分享關於粵港澳大灣區的研究。香港社會對粵港澳大灣區的了解依然有限,相信聽眾獲益量多。 張光南教授首先向大家介紹粵港澳大灣區的定位及分工,並比較世界不同灣區的現況與優勢,透過點出其他灣區的專長,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尋求定位的重要性。張教授分析了粵港澳大灣區內各產業的情況,以及「一國兩制」、三個獨立關稅區衍生的特殊情況。張教授亦提到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的政策挑戰及制度桎梏,以及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及辦事習慣。 張教授隨後分享了港澳青年在大灣區創業的企業案例與創業故事。當中有善用社會資本的案例,論及港澳創業家如何透過在內地人脈打進其龐大市場。張教授亦分析了現代創業模式與上一輩的分別,以及今時今日的創業者如何適應這些時代轉變。分享的個案當中亦有創業者三次創業的辛酸故事,憑著耐力咬著牙關,最後苦盡甘來。另外也有創業者是透過內地政府的宏觀政策調整(如生育政策),尋找商機。張教授最後指出無論是地方政府還是中央政府,都有許多資源及政策支持創業,但社會大眾普遍對這些支持措施並不熟悉,故錯過了許多機會。 張教授演講結束後,研討會進入對談環節,由匯賢智庫政策總監黃彥勳先生與張教授在台上交流。其中提及近期的中美貿易戰,引申到內地的市場准入問題。張教授解釋了內地負面清單管理的政策方向,並指出香港與澳門可以是內地調整負面清單先行先試的試驗點,並同時享有最優惠經濟體待遇。有觀眾問到港澳青年創業應該如何尋找資金,方能打進內地市場。張教授指出內地政府有許多政策支持及優惠鼓勵創業,創業家亦可以尋求入場資本門檻較低的生意機會。台下亦有觀眾踴躍表達自己對粵港澳大灣區的看法與建議,討論氣氛踴躍。 匯賢智庫早前與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進行關於粵港澳大灣區,有關的研究成果已經整合成建議書,送呈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及政制及內地事務局。為了善用相關研究成果,匯賢智庫打算繼續舉辦一系列的研討會及座談會,以跟進各項政策建議。 澳洲會計師公會及數碼港是今次活動的支持機構,澳洲會計師公會同時為活動提供場地贊助。 圖片說明: 由左起:匯賢智庫政策顧問袁彌昌博士、匯賢智庫理事會主席葉劉淑儀女士、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張光南教授、匯賢智庫政策總監黃彥勳先生。 傳媒聯絡 Media Contacts: 霍詠詩 (Nancy Fok)--傳訊總監 Head, Communications Tel:2115 9860 / Fax:3100 0087 Email: nancy.fok@npp.org.hk 李儀雯 (Emma Li)--高級傳訊主任 Senior Communications Officer Tel:2115 9751 / 3100 0079(General) Email: emma.li@npp.org.hk  
匯賢智庫舉辦港獨爭議研討會 冀各界加強溝通 對症下藥  
  新聞稿,匯賢智庫,焦點  
香港回歸經已二十年,但港人的國民身分認同未見提升。自從2011年開始,因為雙非嬰兒、內地旅客搶購奶粉等資源問題,香港出現本土思潮;近年來更有少數青年人鼓吹港獨。這種趨勢值得我們深思:提倡港獨的憲制、法律和哲學理據能否成立,而在實質上是否切實可行,以及對香港會帶來甚麼衝擊。匯賢智庫希望探討這種分離思潮背後的根由及對陸港關係造成的影響。 匯賢智庫今天(2日)舉辦港獨爭議研討會,理事會主席葉劉淑儀女士、立法會前主席暨香港願景計劃召集人曾鈺成先生、立法會教育界功能組別議員葉建源先生、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陳祖為教授,及前任中文大學學生會會長張秀賢先生分別發表演講及討論,並邀台下匯賢智庫成員及觀眾發問及討論。 南區區議員陳家珮女士先致歡迎辭,感謝今天幾位政界及學界屬不同政治光譜的講者,從不同角度分享近年香港港獨思潮冒起的種種原因,了解在憲法基礎、法律層面、政治倫理、現實操作上,港獨是否可行出路?在國際社會及國家層面上,港獨會否得到承認?期望藉此議題引發社會思考。 嘉賓演講 深入剖析港獨根源 立法會教育界功能組別議員葉建源先生先發表演講,他開宗明義表明,在香港只有少部分人提出港獨思想,而其個人並不贊成香港獨立。作為教育界代表,葉議員認為在一國兩制下,香港推行的國民教育,與內地推行的國民教育,在教育目標、內容及方法方面,都應該有明顯的區別。香港的國民教育,應符合公民教育的原則,全面及多角度地認識中國的光明和陰暗面,培養學生獨立思考;亦應著重民族及文化層面上的認識和認同。而在設計課程大綱時,應減少流水作業及公式化的措施,反而應重視教育目標及效果,例如學校舉辦內地交流團,師生參與對學生愛國表現是否有足夠成效等,都應該檢視。 前任中文大學學生會會長張秀賢先生,主要關注香港青年人國家身份認同及本土意識的問題。張秀賢先生指出,近年部分大學學生會成員鼓吹港獨思想,他個人並不主張港獨,但認為港獨是言論自由理應保障的範圍。張秀賢先生從自身背景、成長及參與學生運動的經驗,分享年輕人對國民身分認同思想的改變,他認為像他一輩的年輕人,出生以來一直有國家的觀念,到香港回歸之後,國家發展越來越好,加上香港經濟、民生等多方面受惠,直到2008年下半年是分水嶺,國家的多項政治及民生事件,都動搖像他一輩年輕人的愛國觀念,後來出現多項社會運動、政治抗爭事件及中港矛盾加劇,都令本土思潮冒起。他期望政府及社會了解年輕人目前面對住屋、大學畢業生工資未有明顯上升、難以向上流動等的困難,了解他們面對目前政治、社會等困局的想法,助他們走入主流,加強溝通,令香港回復和諧及進步。 立法會前主席暨香港願景計劃召集人曾鈺成先生認為,香港獨立是少部分人的想法,目前香港面對的問題,是香港人特別是年輕人對國家認同觀念有疑問,他認為在港獨及國民身分認同的議題上,應要正確「斷症下藥」,如果診症錯誤,就會錯誤下藥,就會產生問題。當前決策者及社會各界應冷靜及清晰了解問題的根源及小心處理。他認為在一國兩制下,港人考慮自身的國民身分是特別困難,而香港人應充分了解中國人的公民權利和責任,在中國憲法之下應維護國家統一。他認為當權者及各界長遠應從加強年輕人國民身分認同感,及年輕人與國家關係方面,處理目前國民身分認同的問題,而非對有關訴求粗暴壓制,因這樣無助解決香港目前政治及社會的問題。 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陳祖為教授,則從國際法和政治道德的角度,了解香港出現少數人士鼓吹從國家分離的想法,港獨思潮是否符合國際法;香港人實際是否有道德權利及法理基礎實現港獨。他認為在學術層面,某地方要實行獨立,必須得到宗主國同意,以及其他國家承認其獨立的地位。如果某地方單方面宣稱脫離宗主國,仍要符合相當條件,根據聯合國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尋求自主方式實行獨立,歷史上只有極端例子可以做到。香港在此基礎上,目前難以實行分離國家,在國際法層面,亦無法達成獨立。他認為,面對港獨思潮,政府不應放棄與鼓吹港獨人士對話。 匯賢智庫理事會主席葉劉淑儀女士表示,今天的研討會非常高興聽到各主講者的意見,聽到有啟發性的觀點。她認為,目前各位無須擔心港獨是問題,因為研討會出席者眾,證明香港是言論自由的地方。作為曾處理國安條例的前官員,葉劉淑儀女士表示港獨乃屬於分裂國家的行為,分裂乃指將部分屬於國家的領土分裂出去,是嚴重的行為。今天主辦研討會,能讓各界了解分裂國家是不可行,是嚴重罪行,因此立法防止分裂國家並非對社會沒有好處。而香港無論在倫理或政治等多方面,都難以合理化港獨的行為,例如在聯合國已無法確定有香港民族。她又認同目前年輕人所遇到的各項問題,令他們的國家觀念在近十年產生變化,影響他們的國民身分認同,目前社會正面對各方面挑戰,但葉太認為,所有問題不是不可解決,如各界可聆聽及了解年輕人的需要,理性和平溝通,是可以解決現時的問題。 討論環節 交流氣氛熱烈 各嘉賓發表演講後,再進行互動討論。匯賢智庫政策顧問袁彌昌博士主持,他認為港獨爭議本身有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歷史根源等原因,近年更演變成本土派、自決派冒起、確認書、人大釋法、立法會議員遭褫奪資格等風波。他指出,港獨觸動了中央神經是事實,但社會對港獨不應該避而不談,而是應理性地討論,了解問題本質,對症下藥,令陸港關係重回互信的軌道。 各演講嘉賓及台下觀眾,分別再深入討論及交流了多個問題,如回歸前後香港的改變、國民教育的推行、年輕人到國內工作及生活的體驗、國家領導人對香港管治的思想、一帶一路及粵港澳大灣區給香港的發展、香港年輕人服兵役的可能性等。 最後,研討會由南區區議員陳家珮女士作總結,她稱今天研討會非常成功,證明香港有自由的言論空間讓大家理性討論,包容很多不同的意見,今天各嘉賓從不同角度進行討論,觀點一致,同樣承認香港並無可能實現港獨,目前是部分香港人在國民身分認同存有疑問,雖然前路困難重重,但深相只要各界互相溝通,對症下藥,可尋求共識解決問題。
匯賢智庫提交《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建議書》  
  新聞稿,焦點,研究報告,意見書,大灣區  
2017年10月10日(星期二) 匯賢智庫 提交《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建議書》 促進大灣區要素流通 為港人開拓發展空間 隨著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先生於今年三月在全國人大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發展「粵港澳大灣區」,推動中國內地及港澳特區的深化合作,匯賢智庫於八月舉辦了十場聚焦討論小組會議,參與人次共二百一十五人,交流及討論大灣區的發展優勢、不同界別的關注及期望等,綜合撰寫成《大灣區發展建議書》,歸納了本港各界對大灣區的期望、在大灣區發展所遇到的困難,今天(10日)已呈交予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先生及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聶德權先生。 聚焦討論小組會議 匯集業界對大灣區發展意見 過去十多年,各界一直探索港澳及珠三角城市的新合作模式。儘管珠三角區域的經濟合作隨著CEPA等安排有所進展,但由於香港、澳門、廣東分屬不同制度,一些有關人才、資金、信息、貨物流通的問題仍未解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列入今年總理匯報的中央政府工作報告,目標應該是逐步打破這些障礙,形成更開放、更創新、一體化的市場和宜居區域,發揮龐大的經濟能量,令香港、澳門及區內九個城市一同受惠。 今年八月,匯賢智庫舉辦了十場聚焦討論小組會議,邀請金融、科技、法律、會計、建築測量、創意文化、工商(包括本地商會、外國商會及中小企)、旅遊、運輸物流及航運業界人士參與討論,參與人次共二百一十五人,並邀得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參與調研。九月,匯賢智庫訪問了多位官員及業界代表,以深入了解目前大灣區發展狀況及探討各種建議的可行性。 匯賢智庫今天呈交的《大灣區發展建議書》,歸納了本港各界對大灣區的期望、在大灣區發展所遇到的困難,並提出相應建議,主要建議如下: 1. 成立「大灣區投資基金」:撥出外匯儲備基金部分(如土地基金)和業界合作,成立「大灣區投資基金」,投資於大灣區中地價尚低但具發展潛力的土地,或收購面臨倒閉廠商的土地並爭取以補地價改變用途,建設港人產業或生活園區。 2. 促進人才、資金、信息流動:在自貿區引進「兩本帳」或容許合資格跨境企業設跨境現金管理處;內地方面,為從事特定行業的企業或個人提供較低稅率(企業16.5%、個人15%);香港方面,對於符合條件的外來企業(如在河套區從事人工智能等特定科技業務、為本地人創造指定數目職位)予以較具彈性的來港工作簽證安排;根據《網絡安全法》第三十七條爭取機制容許合法內地運營商把部分資料存放在香港的數據中心。 3. 設立副總理級協調機制:設立副總理級領導主持的中央協調機制,協調大灣區各地方政府以及中央各相關部委,以確保政策落實。 4. 設機制跟進區內融合進度:特區政府應就各行業發展以及推動人才、資金、信息、貨物流動,安排相關政策局成立專責小組,與業界緊密聯繫,經行政長官將意見上達至中央。 5. 加強中小企支援:加強駐粵辦資源和人手,增設「中小企支援處」,加強對中小企的支援,協助中小企與各市不同部門溝通,積極支持中小企在內地提升生產力及拓展市場,協助廠商整合資源進行升級轉型。 6. 推動港人在大灣區生活工作便利化:爭取專業服務、旅遊、物流等界別在執業、營業方面享國民待遇;建設大灣區港人生活園區,鼓勵香港醫療、安老、教育服務大灣區;放寬公共服務金居港規定。 7. 為本地青年開闢發展空間:推動大灣區實習計劃,鼓勵在大灣區設有業務的香港大型企業提供實習機會;增加文化體育交流,例如舉辦跨境單車賽、支持劇團跨境演出。 報告全文可於此詳覽: http://savantas.org/asset/upload/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白皮書.pdf -完- 傳媒聯絡: 霍詠詩 (Nancy Fok) 傳訊總監 電話:2115 9860 / 傳真:3100 0087 Email: nancy.fok@npp.org.hk 李儀雯 (Emma Li) 高級傳訊主任 電話:2115 9751 / 3100 0079(總機) Email: emma.li@npp.org.hk
與「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代表會面  
  最新消息,大灣區  
今日 (6月30日),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科技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劉偉主任和廖勝華副主任來訪匯賢智庫,與總監劉絜文互相介紹各自的研究項目。廣東省發展改革委、廣東省港澳辦、廣東省社科院和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在29日共同成立「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雙方都認為大灣區發展對香港未來相當重要,希望兩地智庫加強交流合作。
匯賢智庫總監劉絜文出席明匯智庫主辦之「明匯沙龍」  
  最新消息  
匯賢智庫總監劉絜文獲邀參與明匯智庫主辦的「明匯沙龍」,與是次沙龍主講嘉賓何鍾泰博士、廣東省社科院袁俊副院長、明匯智庫主席曾智明先生及一眾青年研究員交流,探討推動陸港經濟社會合作及推行青年政策所需要注意的具體問題,會上大家認同必須關注本地青年的發展機會,期望各界一同合作,為本地青年建設發展平台。
研討會:2016年香港與深圳《全球創業觀察》報告  
  最新消息,科技創新  
匯賢智庫以研究夥伴的身份與香港中文大學創業研究中心、香港大學、香港浸會大學以及深圳市社會科學院合作進行的2016年香港與深圳的《全球創業觀察》報告終於完成。對上一份聚焦於香港和深圳的《全球創業觀察》報告在2009年出版。七年過去,兩地創業環境已和當年大有不同。昨日(2017年2月16日)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香港大學、深圳市社會科學院聯合主辦報告發佈及研討會,匯賢智庫總監劉絜文亦有出席。 《全球創業觀察》年度報告乃最具權威的國際創業調查,與世界銀行的《經商容易度指數》和《政治穩定指數》以及世界經濟論壇的《全球競爭力報告》等享負盛名的學術研究指數齊頭並肩。《全球創業觀察》的研究結果常用於學術研究、企業和政府部門,以制訂有效促進創意、知識轉移和經濟活動的政策。今年的《全球創業觀察》研究涵蓋全球六十六個經濟體。 報告可於以下網址下載: https://entrepreneurship.bschool.cuhk.edu.hk/gem_hk/gem2016
匯賢智庫電子快訊 -- 2018年4月號  
  電子快訊  
匯賢智庫電子快訊 -- 2018年4月號 葉太專欄:〈移走港鐵大山 公有化勝公開回購〉 撰文︰葉劉淑儀女士                          原文於2018年4月11日刊於《經濟日報》 社會上有聲音要求特區政府回購港鐵,但其實回購上市公司絕對不是理智的方法。特區政府現時已持有75%港鐵股份,政府官員在港鐵董事局能行使投票權,甚至可以將港鐵「退市」(delist),將其股票在市場摘牌,及令港鐵以承擔更大企業社會責任的方式營運,例如將物業買賣所得的利潤補貼票價,以及放棄「利潤最大化」的原則去釐定票價,令市民享有較低廉的車費,同時為員工作出合理的薪酬調整,確保員工有更好待遇。 我曾向港鐵高管提此建議,對方表示技術上並不困難,只視乎特區政府有沒有政治決心將港鐵「公有化」。要移走港鐵這座大山,令港鐵負更大的企業社會責任並不困難,只看特區政府是否願意。按此閱讀全文​ 匯賢專題:自資學位進退維谷 一技傍身方為王道 撰文︰江皓明(匯賢智庫政策主任)       原文於2018年4月10日刊於立場新聞 專上教育本身對很多人來說是一項巨額投資,成本除了學費以外還有2-4年的機會成本。本身對學習感興趣,或者學術能力高的同學,要取得經濟學家估計的回報並非難事。但傳統中華文化在香港根深蒂固,「讀書好」的刻板印象在香港社會根深蒂固,難免造成部分同學學術能力欠佳,卻又因為種種原因(如家庭及朋輩壓力,或社會風氣)然而繼續勉強升學,在專上教育體系內掙扎。政策制定者應該顧及這群同學。 Julie Berry Cullen、Brian A. Jacob及Steven D. Levitt教授曾經對芝加哥的公立學校系統進行社會研究,其中一項研究所得是:「讓在傳統學校表現欠佳的同學可以到工藝或廚藝等職能學校取得一技所長傍身,對青少年影響至為深遠。」這個結論值得香港借鑒。按此閱讀全文 © 2018 匯賢智庫政策研究中心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8 Savantas Policy Institute All rights reserved.更新訂閱設定     取消訂閱   
電子快訊 - 2018年1月號  
  電子快訊  
「中國的大航海 — 由海洋歷史人物說起」座談會 大航海時代,是指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由歐洲人開闢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繞道非洲南端到達印度的新航線,以及第一次環球航行的成功。不過,中國人也有自己的大航海,並可從中國的海洋歷史人物說起。 海上絲綢之路協會 (海絲會) 及匯賢智庫學苑很榮幸邀請到梁二平先生,主持「中國的大航海 — 由海洋歷史人物說起」座談會,讓參加者可以從繪畫中品讀歷史,細聽中國鮮為人知的海洋歷史故事,認識隱沒在史書中的中國海洋的上下兩千年。 梁先生是資深媒體人、高級編輯、專欄作家、海洋文化學者、深圳大學海洋藝術研究中心學術總監。1980年代起從事旅行寫作,足涉中國所有省,行走世界30多個國家。著有《關東風情》、《中國風情》、《旅遊攝影》等著作。2000年起,關注海洋文化。有海洋文史地理著作:《誰在地球的另一邊 — 從古代海圖看世界》、《誰在世界的中央 — 古代中國的世界觀》、《中國古代海洋地圖舉要》、《中國古代海洋文獻導讀》、《敗在海上 — 中國古代海戰圖解讀》、《海洋深圳 — 深圳海洋文化歷史地標田野調查》、《 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等。 另有散文集《花樣生活》、《秀場與看客》、《肢體的遊戲》、《身體的迷霧》、《一米陽光》等著作。有部分著作被譯介到其他國家和地區。 歡迎對本座談會有興趣的人士登記參加。座談會詳情如下: 日期:  2018年1月30日(星期二) 時間:  下午2:00 登記;下午2:30 開始 地點:  香港中環遮打道3A香港會所大廈15樓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語言:  普通話 費用:  免費,需預先登記 敬請於2018年1月26日或之前,登入以下網址報名: https://goo.gl/forms/bBq5O0uNEyeTXmjX2 座位有限,先到先得。若有任何查詢,請致電: 2111 9262 或電郵: seminar@maritimesilkroad.org.hk。 【費用全免】銀行與金融講座系列:綠色債券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於去年10月11日發表任內首份施政報告,當中第98段提及香港政府將發行綠色債券,以期推動投資者透過香港的資本市場為綠色項目進行融資。究竟什麼是綠色債券呢?綠色債券在市場上有什麼發展歷史和角色呢?香港的綠色債券市場發展現況如何呢? 匯賢智庫有幸邀請到嶺南大學經濟學系及財務及保險學系專業實踐教授何昊洺為各位作介紹,讓大家可以對綠色債券作更深入的了解。活動詳情如下: 日期:2018年1月26日(星期五) 時間:晚上七點至八點半 地點:香港灣仔軒尼詩道139號中國海外大廈11樓A-B室匯賢智庫劉絜文會議室 語言:粵語 如有興趣可按此報名。名額有限,先到先得,額滿即止。​ © 2017 匯賢智庫政策研究中心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7 Savantas Policy Institute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訂閱設定     取消訂閱  
電子快訊 - 2017年12月號  
  電子快訊  
年尾將至,感激各位今年對匯賢智庫及匯賢智庫學苑鼎力支持。匯賢智庫及匯賢智庫學苑同寅謹恭祝各位聖誕快樂,新年進步。 匯賢智庫 與 海上絲綢之路協會 將合辦 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界研討會 匯賢智庫於今年夏季歸納了本港各界對大灣區的期望及在大灣區發展所遇到的困難等,綜合撰寫成《大灣區發展建議書》,並在十月呈交予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先生與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聶德權先生。 建議書內就金融業發展提出了多項提議,如實行促進跨境資金流動的大灣區「兩本帳」措施、成立專門投資基金和推動金融科技等。為了跟進推動建議書內的各項提議,我們來年將舉辦一系列的研討會聚焦討論不同行業的情況。 關於粵港澳大灣區內金融發展的研討會現定於1月30日下午2時半在中環遮打道3A號香港會所大廈15樓科大商學院中環中心舉行。我們有幸邀請到恆基兆業地產的馮孝忠首席財務總監、中銀保誠資產管理的謝湧海董事長、香港金融管理局的吳英琦外事主管和國泰君安的閻峰主席親臨演講。謹此誠邀  閣下出席。 如欲報名 煩請按此 匯賢智庫舉辦「港獨爭議研討會」 冀各界加強溝通 對症下藥 香港回歸經已二十年,但港人的國民身分認同未見提升。自從2011年開始,因為雙非嬰兒、內地旅客搶購奶粉等資源問題,香港出現本土思潮;近年來更有少數青年人鼓吹港獨。這種趨勢值得深思。匯賢智庫希望探討這種分離思潮背後的根由及對陸港關係的影響。 匯賢智庫於12月2日舉辦港獨爭議研討會,理事會主席葉劉淑儀女士、立法會前主席暨香港願景計劃召集人曾鈺成先生、立法會教育界功能組別議員葉建源先生、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陳祖為教授,及前任中文大學學生會會長張秀賢先生分別發表演講及討論,並邀台下匯賢智庫成員及觀眾發問及討論。 研討會非常成功,各嘉賓從不同角度進行討論,但一致承認實現港獨並無可能。目前部分港人在國民身分認同存疑,雖然前路困難重重,但深信只要各界互相溝通,對症下藥,可尋求共識解決問題。  如欲細覽完整新聞稿請按此 葉太專欄:〈美國稅改的隱憂〉 最新消息指,美國國會參眾兩院已就稅改法案達成協議。減稅對企業來說當然是利好消息,然而《經濟學人》卻大力批評此改革法案,一是因為程序問題,二是對稅改內容表示憂慮。報導指稅改方案將令聯邦政府的收入在2027年前大減1.4兆美元,擴大財政赤字,外間均批評共和黨為私利而放棄政治立場的一致性。 共和黨在推銷方案時雖一直指減稅將刺激經濟增長。但聯儲局最近因想控制通漲而接連加息,相信在減稅措施生效後加息速度將更快,其刺激經濟增長效果將大打折扣。減稅方案未經仔細辯論,亦無視美國經濟的實際情况,為私利強行通過法案,或有一些短期的提振效果,但長遠而言對美國經濟民生甚至全球必有負面影響......  如欲詳覽全文請按此 Copyright © 2017 Savantas Policy Institute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Want to change how you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pdate your preferences or unsubscribe from this list.

關於我們

「匯賢智庫」是由一群曾在或仍在美國留學或工作,卻心繫香港的港人所創辦。


Copyrights Savantas. All Right Reserved.

聯絡我們

香港灣仔軒尼詩道139號中國海外大廈11樓A-B室
+852-2115-9999
enquiry@savantas.org

網頁導航

首頁

關於我們

  背景

  組織及成員

  名字及徽號

  聯絡我們

活動

  最新活動

  過去活動

文章

  報章專欄

  專題探究

  實習生報告

消息

  最新消息

  新聞稿

  電子快訊

研究及倡議

  研究報告

  意見書

加入我們

  匯賢之友

  招聘

葉劉淑儀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