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资学位进退维谷 一技傍身方为王道

2018 年 04 月 16 日

作者︰江皓明(汇贤智库政策主任 )  |  来源︰:立场新闻(刊于2018年4月10日)

(图片取自维基百科,原创者为KOKUYO)

智经研究中心近日于《星岛日报》撰文,[1] 分析近年社会对自资学士学位和副学位的供求,以及相关学历课程如何回应香港经济的人力需求。文章指出附属资助院校的自资院校(如HKU SPACE)所提供的副学士课程对同学的吸引力胜过部份自资院校的学士课程,然而到了2022年香港市场对学士学位程度的人力供应会有短缺;相反,文凭或副学位学历的人力供应会过剩。文章最后建议政府提高副学士的认受性,连同专上教育界向商界及雇主推广副学位资历。另外若能改善同学的职场软技巧(Soft Skills)以提升其竞争力,再配合自资课程本身可以灵活开办课程的优势,相信能够舒缓劳动市场供求失衡的问题。
关于副学士存废的讨论其实应该连同学历通涨的大背景一并思考。根据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的报告,适龄学生入读大学率由70年代的2%增至1994年的18%。 [2] 到了2013-14年度,获公帑资助学士学位课程的适龄学生入读率已近23%。 [3] 市场上大学毕业生泛滥,其起薪点中位数随之逐年向下滑。 [4] 虽然专上教育仍有其好处,但回报明显不似往日,社会大众难免对专上教育的价值抱疑。
如不执着于起薪点以及其它轶事式论证,长期数据依然预示学位学历长远而言能为同学提供更好的生活。尽管经济学家未能断定为何专上教育有此效力,学界普遍认同专上教育的回报可观。任教于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教授Steven D Levitt指:「经济学家最乐观的估算是每接受多一年的教育都会为你余生每年的收入额外增加百分之八。」[5]
数据反映读大学对大多数人而言是明智之举,但对于学术能力较弱或对求学不感兴趣的同学又是否依然适用呢?专上教育本身对很多人来说是一项巨额投资,成本除了学费以外还有2-4年的机会成本。本身对学习感兴趣,或者学术能力高的同学,要取得上述经济学家估计的回报并非难事。但传统中华文化在香港根深蒂固,「读书好」的刻板印象在香港社会根深蒂固,难免造成部分同学学术能力欠佳,却又因为种种原因(如家庭及朋辈压力,或社会风气)然而继续勉强升学,在专上教育体系内挣扎。政策制定者应该顾及这群同学。
Julie Berry Cullen、Brian A. Jacob及Steven D. Levitt教授曾经对芝加哥的公立学校系统进行社会研究,其中一项研究所得是:「让在传统学校表现欠佳的同学可以到工艺或厨艺等职能学校取得一技所长傍身,对青少年影响至为深远。」[6] 这个结论值得香港借鉴。
目前许多修读副学位的同学都视八大的本科学位为最终目标,副学位由一项学历变成追求本科毕业的额外挑战。部分同学本身学术能力有限,于联招阶段分数不足名落孙山,[7] 继而报读副学位。出来的结果是一群学术能力不足的同学押上两年的光阴,却因力有未逮而无法取得专上教育理应带来的回报。同学除了要负担自资副学士高昂的学费外,还损失了原本可以透过全职工作累积的工作经验。
当今世代瞬息万变,劳工市场亦如是。同学透过全职工作累积经验和职场软技巧,透过实践学会待人接物,温良恭俭,可能得着更大。与此同时,社会大众也需要明白高等教育本身可以算是一种投资,学费和求学年期的机会成本就是这项投资的入场费。投资涉及风险,未必人人都可以获取预期的回报。若果同学及早得悉此现实,或许较少人会在毕业后感到迷茫,对专上教育感到失望。
与其为认受性有限的副学位课程吊盐水,让其苟延残喘,政府倒不如为同学提供更多传授专业技能的课程,例如护理、厨艺、电脑通讯科技及机械维修等。香港社会有股向往「本科生」等名目的风气,认为有这样的衔头,学费投资才算回本。若这样的安排不违反学界规矩,政府尽力迁就亦无妨。毕竟上述等专业技能领域严重缺人,政府应该以补充劳动市场人才短缺为首务。更重要的挑战是逐渐改变社会大众对学历的执着,让社会慢慢承认工艺教育及职业培训的价值。香港劳动市场的失业率目前处于历史低位,许多需要专业技能的行业都严重缺人。具前瞻力的政府应认清香港有潜力发展哪些高增值服务,继而确保年轻人有充分机会学习相关技能,投入这些行业。由职业训练局提供的飞机维修工程高级文凭就是一个方向正确的例子。
正如自由市场经济学鼻祖Adam Smith所言,社会的富裕取决于其分工之细致。香港社会的劳动人才市场若具备广泛的技能和才华,并能适应当今全球经济兀突的高低跌宕,定必能乘风破浪,再创高峰。


Copyrights © Savantas.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