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教育不止靠拨款

2017 年 10 月 03 日

上文提到,近年特区政府在教育资源的投放大幅递增,除了落实15 年免费教育,特首林郑月娥上任后不久便宣布增拨36亿元经常性教育开支。香港教育资源的「量」无疑在持续增加,但教育的「质」能否相应地提升仍属未知之数,值得深究。

自2007/08 学年起,教育局推出「学前教育学券计划」,以学券形式向学童的家长提供学费资助。 「学券计划」每年涉及逾20 亿元政府开支,但在政府增拨资源的同时,幼稚园的学费和杂费亦有上升的趋势。以2015 年为例,教育局将学券面额上调至22,510 元后,学券制(全日制)幼稚园的学费上限亦由60,040 元调高至67,540 元。

不少中产幼稚园学童家长都向我反映,为子女选校时主要考虑三点。第一,学校的地理位置是否方便;第二,能否负担学费;第三,幼稚园老师是否有爱心,以及能否为孩子提供一个有爱和尊重的学习环境。因此,政府一方面要增加拨款,另一方面要加强规管幼稚园学费调整、师资等方面,方能真正提升香港幼儿教育的质素。

香港的小学教育同样令人忧虑,全港性系统评估(TSA)的存废问题便是一例。教育局设立TSA 的原意是为政府及学校提供全港学校学习范畴水准的数据。 TSA初衷虽好,可惜在实际操作上出现各种问题,除了考题愈趋艰深外,也有意见指教育局直接或间接以TSA成绩向办学团体施压,渐渐造成操练的现象,校方、老师、家长及学童也承受压力。

反观美国的基础和小学教育,较茩姥Зㄙ疡擙碻賰狻M创意思维,小学生作业数量较少,学校亦不鼓励老师过度操练学生。而且,美国不同州份也有不少优质学校,美国小学生的升学压力比香港小学生轻得多。香港的小学生无法愉快地学习,政府固然难辞其咎,但不少家长过分催谷子女「赢在起跑线」,也是学生学习压力的源头。

我深信学校不单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孩子锻炼体格、建立正确价值观的地方。长远而言,特区政府在增加教育拨款的同时,有必要尽快检讨整个教育制度,还香港学生快乐的学习环境和童年。

作者: 叶刘淑仪

文章载自: 《 明报》专栏

Copyrights © Savantas.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