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教育不止靠撥款

03 October ,2017

上文提到,近年特區政府在教育資源的投放大幅遞增,除了落實15 年免費教育,特首林鄭月娥上任後不久便宣布增撥36億元經常性教育開支。香港教育資源的「量」無疑在持續增加,但教育的「質」能否相應地提升仍屬未知之數,值得深究。

自2007/08 學年起,教育局推出「學前教育學券計劃」,以學券形式向學童的家長提供學費資助。「學券計劃」每年涉及逾20 億元政府開支,但在政府增撥資源的同時,幼稚園的學費和雜費亦有上升的趨勢。以2015 年為例,教育局將學券面額上調至22,510 元後,學券制(全日制)幼稚園的學費上限亦由60,040 元調高至67,540 元。

不少中產幼稚園學童家長都向我反映,為子女選校時主要考慮三點。第一,學校的地理位置是否方便;第二,能否負擔學費;第三,幼稚園老師是否有愛心,以及能否為孩子提供一個有愛和尊重的學習環境。因此,政府一方面要增加撥款,另一方面要加強規管幼稚園學費調整、師資等方面,方能真正提升香港幼兒教育的質素。

香港的小學教育同樣令人憂慮,全港性系統評估(TSA)的存廢問題便是一例。教育局設立TSA 的原意是為政府及學校提供全港學校學習範疇水準的數據。TSA初衷雖好,可惜在實際操作上出現各種問題,除了考題愈趨艱深外,也有意見指教育局直接或間接以TSA成績向辦學團體施壓,漸漸造成操練的現象,校方、老師、家長及學童也承受壓力。

反觀美國的基礎和小學教育,較茩姥Зㄙ瘍擙碻賰狻M創意思維,小學生作業數量較少,學校亦不鼓勵老師過度操練學生。而且,美國不同州份也有不少優質學校,美國小學生的升學壓力比香港小學生輕得多。香港的小學生無法愉快地學習,政府固然難辭其咎,但不少家長過分催谷子女「贏在起跑線」,也是學生學習壓力的源頭。

我深信學校不單是傳授知識的場所,更應該是孩子鍛煉體格、建立正確價值觀的地方。長遠而言,特區政府在增加教育撥款的同時,有必要盡快檢討整個教育制度,還香港學生快樂的學習環境和童年。

作者: 葉劉淑儀

文章載自: 《 明報》專欄

Contact Us
Copyrights © Savantas.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