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批判的思考

2017 年 10 月 19 日

作者︰叶刘淑仪女士  |  来源︰:《明报》十月十八日 D05【副刊/时代】三言堂
「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 的概念源于1994 年的「美国教育法案」,后来,香港教育统筹局在课程改革短期目标中(2001 年至2006 年),提出优先培养学生的共通能力(即沟通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及创造力),并将之融入现行科目或学习领域中,以提高学生建构知识的独立学习能力。自此, 「批判性思考」一词,在香港逐渐为人所熟悉。
可惜,由于教育当局翻译上的谬误, 将西方提倡的critical thinking 译为「批判性思考」,令不少教师和学生只按字面解释,误以为批评即等同思考。学生可能对很多事情还未作深入分析,便妄下定论,既削弱他们分辨事物的逻辑能力,亦妨碍培养他们的高层次思维。而综观整份《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议》,也未见教统局对「批判性思考」有任何明确或详细的定义。
其实所谓critical thinking,并非什么东西都批评,而是懂得分辨事物的逻辑、衡量正反两面的因素,从而理性客观地分析。 Critical 源自古希腊的字根krinein,即分开或分辨,丝毫没有负面批判或批评的意思。如果参考在1941 年最早提出该概念的美国学者Edward Glaser 的定义, critical thinking 非以批判为主,而是以客观的理性分析为重心。
那么为何critical 会被翻译成「批判」呢? 「批判」一词的翻译,最早可以追溯至1935 年出版的《纯粹理性批判》胡仁源翻译本。当时正值文白交替,而且胡先生并非由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德文原著翻译,因此很多翻译用词都有商榷的余地。当年,教统局却未有考虑到今天我们讨论critical thinking 的语境已时移世易,只张冠李戴地把胡先生的旧翻译套用在新概念上。
教统局在critical thinking 翻译上的谬误, 反映有关当局欠缺critical thinking,令教育工作者、学生, 甚至是家长都对critical thinking 产生误解。我早于2008 年已向立法会提交文件,建议教育局将critical thinking 的中译法改为「明辨性思考」,局方终在2014 年同意更正。我希望有关当局日后在翻译字词前,先深入了解字词的本义,避免重蹈覆辙。
(原文于二零一七年十月十八日刊于《明报》D05【副刊/时代】三言堂)
Copyrights © Savantas. All Right Reserved.